6 月 21 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這天,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一天,也是北半球日照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然而古謂「夏至一陰生」,表示物極必反,陽盛必陰,過了夏至以後,白晝會逐漸變短,黑夜則會逐漸變長。
雙連新悅中醫診所中醫師江忠軒表示,俗諺「芒種夏至,水浸禾田」,就說明了芒種到夏至這段時間是梅雨季,有比較多的降雨機會;而「夏至風颱就出世」,代表夏至之後,就要開始進入颱風季節。
夏至時熱性疾病易纏身,注意症狀快就醫
許多人以為夏至的日照時間最長,是最炎熱的一天,但其實不然,小暑、大暑,才會逐漸達到氣溫高峰。但夏至之後,因為氣溫逐漸轉熱,使得熱性疾病逐漸變多。夏至常見熱性疾病如下:
- 成人:中暑,中醫稱熱厥,指的是熱邪過盛、津液損傷,影響陽氣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出現發熱、手足厥冷、食慾不振、汗少等病症。
- 兒童:夏季熱,中醫稱疰夏,又稱注夏,好發於兒童,由於體質嬌嫩、脾胃虛弱或陰氣不足,在炎熱環境中出現肢體無力、胸悶不適、精神萎糜等症狀。
疫情期間,中暑的症狀如發熱、頭痛、疲憊等,常與新冠症狀搞混,他提醒:「染疫往往先出現喉嚨不適、乾咳,而後才發展出發燒,以及伴隨發燒的頭痛。而中暑導致的頭暈、頭痛不適,往往是第一個明顯症狀。」
江忠軒也指出,除了熱性疾病,其他間接性的疾病也不少。如天熱而食慾不振,或飲食不潔出現腸胃不適等問題也不少;開始啟動冷氣機時,濾網未清洗,也讓過敏性鼻炎加劇;因為高溫較易出汗,汗皰疹也是常見問題。
夏至同時養心、養肺,健康一整年
就《黃帝內經》五臟對應的養生概念,「春宜養肝,夏宜養心,秋宜養肺,冬宜養腎」;然而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則言:「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說明春養心、夏養肺、秋養肝、冬養腎,兩者似乎有所衝突。
但在夏季時同時養心、養肺,早已實行久遠,江忠軒強調,從日常多補充水分、多吃清淡利水消熱的食材,避免中暑,就是「夏養心」最佳方式;而傳統在三伏天時,運用三伏貼冬病夏治、處理氣喘等疾病,則是典型的「夏養肺」。
注意飲食 2 禁忌,避免腸胃出問題
在夏至如何養生呢?江忠軒表示,可以從飲食上面著手!夏至到秋分的這段時間,飲食上要注意 2 禁忌:
- 不要過食油膩,以免造成食慾不振。
- 不宜過食冰涼、生冷食物,避免給腸胃帶來負擔,甚至造成腹瀉等。
但可以適量的食用一些當季、當令的食材來解暑退火,例如,富含水分的鳳梨、西瓜、火龍果等,為勞動者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利水去濕的黃瓜、冬瓜、綠豆、紅豆、薏仁、苦瓜等,則用利尿清心熱。
江忠軒建議,夏日胃口不佳時,最適合喝碗「四神湯」,不管是添加何種肉類下去烹調的四神湯,都可以健脾固胃、增加體力。「因為四神中的山藥可補脾養胃、蓮子能養心益腎、薏仁則利水清熱、茯苓能寧心安神。」
文 / 黃慧玫、圖 / 雷思瑜
延伸閱讀:
節氣「芒種」注意皮膚、腸胃疾病!中醫師養生秘訣:喝綠豆水清熱
「立夏」要養生,每天中午多做 1 件事就能養好「心」
心情暴躁是因為暑氣「傷心」!中醫教你吃兩種食物消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