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萬台人罹患心衰竭未就醫!醫呼籲出現累、喘、腫,盡速至心臟內科檢查

66 歲的蔡女士因日常行走、爬樓梯喘不過氣,懷疑自己肺部有問題而至胸腔科就診,卻檢查不出病因,歷經多時後至心臟內科診治,經檢查診斷為「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

「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依據心臟的左心室射出分率分為「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FrEF)以及「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FpEF)2 種常見類型。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以蔡女士的例來看,心衰竭患者較明顯的症狀為累、喘、腫,與胸腔、腎臟及內分泌疾病相似,因此容易在各科別間來回轉診,導致病患難意識自身需至心臟內科安排進一步檢查。加上「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常有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除了讓病人忽略可能有心衰竭問題,也容易影響醫療人員的正確診斷。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吳彥雯表示,對於心衰竭病人來說,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都顯困難,不僅生理症狀困擾,由於擔心造成其他人負擔及在意他人眼光,大幅減少與朋友出遊頻率,甚至時常擔心自己一人在家突然發病、沒人發現,內心壓力沉重。她也呼籲,一旦出現累、喘、腫症狀,建議盡快到心臟內科接受病史詢問及加上症狀評估,並安排進一步心臟超音波及抽血檢查(NT-proBNP/BNP),及早發現可能病況。

台灣心衰竭患者數推估超過 70 萬,確診比例卻僅 3 成

全球現有超過 6,000 萬人受心衰竭所苦,全球盛行率約 1 至 3%,亞洲盛行率與全球大致相似。但根據衛福部 109 年資料顯示,心衰竭實際就醫用藥人口只有 24 萬,與用最高盛行率 3% 所預估的 70 萬人,竟相差 46 萬人之多,顯示仍有許多心衰竭患者仍未被找出來。

台灣在 3 年內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將占比高達 20% 以上,趙庭興指出,心衰竭是 65 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 3 人就有 1 人會在住院後 1 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

以發生比例來說,吳彥雯表示,心衰竭常見的有心臟收縮力不正常(HFrEF)和收縮力正常(HFpEF)2 種,臨床上每 10 人中有 5 人是 HFrEF,4 人為 HFpEF,1 人為較少見的心臟收縮力略為受損的心衰竭(HFmrEF)。

無論是哪種型態的心衰竭,外顯的症狀皆以累、喘、腫為主,其中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因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就像馬達電力不足,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而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則像馬達壁生鏽,因內部質地改變而運轉不良,其外觀雖沒有改變,但因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故較難被診斷出來,導致許多病患錯失最佳就醫時間。

一旦確診,半數在 5 年內將面臨死亡威脅

吳彥雯補充,HFrEF 常見於本身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與 HFrEF 相比,HFpEF 的病人女性比例較高,其他常見的臨床特徵有心房顫動和高血壓,許多疾病症狀相互干擾,更增加確診的難度。

過去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已有藥物可醫治,但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過去不僅難確診,且根據 2021 年歐洲心臟醫學會公布治療指引中,並無建議的治療方式,僅能緩解症狀。吳彥雯呼籲,只要出現累、喘、腫症狀的患者,請盡快到心臟內科接受病史詢問及心臟超音波、血液檢驗等完整檢查,確保心臟健康。

文/賴以玲、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十位老人就有一位心臟衰竭!三大症狀及早發現逆轉 50% 死亡率
心臟衰竭也會找上年輕人!坐著心跳超過 90 下是警訊
心臟衰竭就一定會猝死嗎?其實它是一種可以照顧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