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於 2025 年晉升超高齡社會,對於子女來說長照資源的豐富度,很大的影響家中經濟和時間分配,藝人侯昌明分享照顧失能父親 22 年的照護者心路歷程,呼籲大眾重視長者照護問題及照護者面臨的壓力。
2018 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短短幾年過去,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於 2025 年晉升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持續攀升意味著未來高齡照護需求將急遽上升,無可避免的照顧責任,將直接衝擊一個家庭的經濟和時間分配,但在照顧資源有限,市場供需不足的情狀,該如何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
侯昌明照顧失能父親 22 年心路歷程
侯昌明表示,當初是在主持節目時訪問到榮總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發現 64 歲的父親有很多徵狀和醫師所說相符,因此帶父親到院檢查,果然確診為失智症也展開 22 年的照護歷程。
長期照顧失智症患者壓力之大非主要照顧者可以想像,侯昌明表示回想起當年父親查證出患有失智症時,當時長照資源沒有現在豐富,自己也不放心將父親送到安養中心,就與太太曾雅蘭自己照顧,在照顧父親期間,壓力非常大,發生過爸爸半夜自己把鼻胃管拔掉因此要送醫急診,也有過小孩發燒時爸爸從輪椅上站起跌倒撞到頭的狀況,過大的壓力加上來自親戚過度關心,讓曾雅蘭一度罹患憂鬱症,
他說:「我對爸爸的愛非常非常的深,可以傾家蕩產來換得完好的照顧,身為子女在面對長者照護的壓力都可以承受和面對,但是媳婦面對夫家給予的壓力很難承受,在護全自己的家庭還是爸爸的照護之間抉擇是很兩難的事情。」
兩人曾爭執到要離婚,在照顧父親、兼顧家庭兩難之下,他們決定聘請看護照顧失智父親,但外籍看護不好申請並且看護也得定期返國,曾有過近兩個月時間,父親無人照顧,找人幫忙也非常困難。
回想起先前照護的種種困難,侯昌明表示:「真的很高興看到台灣居護將這麼好的居家照護模式引進台灣,透過失能失智者本身、家人、居家護理師及社區鄰里的協助,不僅讓失能失智者可以安心待在家,也能減輕照護者的壓力及負擔。長照是一條艱辛漫長的道路,期望台灣的長照資源能越來越豐富,幫助到更多的家庭。」
荷蘭博祖克照顧模式:鄰里照顧、在宅終老
台灣居護執行長張宏庠說明,長照希望做到的事情就是讓長者能好好生活安養天年,若能在家中及社區等熟悉的場域生活,對於長者延緩失能也有幫助,因此引進荷蘭博祖克(Buurtzorg)照顧模式,而 Buurtzorg 就是荷蘭文中鄰里照顧的意思。
「台灣居護」承襲荷蘭博祖克跨專業照顧模式,以「鄰里照顧、在宅終老」為願景,透過 IOC 智慧整合照顧系統與跨專業照顧團隊,串整居家、日照與社區,打造鄰里守護的「好好生活圈」。
透過 12 人為一組的照顧團隊服務居家與社區,以被照顧者為中心,家為單位,洋蔥式的向外擴散,在 15 分鐘的車程內,居服員的平均照顧個案人數從過往的 4.4 人,增長到 6 人,效能逐漸趨近日照或住宿機構的 8 人,讓被照顧者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之效益。
文/趙乙錚、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長照2.0使用率只有1.5%?ABC分級看不懂要怎麼申請?
2025年台灣20%人口都是老年!劉伯恩呼籲:跨界+AI,長照才全面
台灣 2025 年邁入「超老齡化」社會!智慧照顧成未來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