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皮膚疾病多數都是輕症,臨床上少見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有致命的可能!與過往民眾常聽到的斑塊型乾癬大不相同,沒有及時診斷治療可能併發嚴重感染、肺炎等,但根據統計平均每十位患者歷經半年以上才會確診,過往並沒有良好的藥物治療,在醫療進步之下,依據關鍵致病機轉 IL-36 研發生物製劑,臨床試驗中超過五成患者使用新藥下可以完全消除膿疱。
少見皮膚重症!常見六大典型症狀
患者被醫師告知罹患「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多數都是一頭霧水,正因為患者相對少見,民眾對此疾病並不了解,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黃毓惠提到:「『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跟『斑塊型乾癬』過去常會被混淆,兩個是不同疾病跟機轉也不同,尤其前者常有全身性發炎的反應。」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小檔案】
- 疾病機轉:少見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關鍵白介素 IL-36 發炎途徑失控,常反覆發作
- 好發族群:主要 40-60 歲成年人,女性發生比例較高
- 典型症狀:皮膚出現膿疱、紅斑、脫屑、疼痛、發燒、疲倦等全身性症狀
- 嚴重併發症: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
- 誘發原因: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等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誘發原因多元且多無法預測,黃毓惠分享:「不少患者是在懷孕後期出現膿疱,有些患者生產完就好,但也有每生一胎就更嚴重,也遇過年僅一歲就發病,初期誤以為是感染,但經過抗生素治療都沒有好。」
最重要的患者要認知到,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不同於尋常的乾癬疾病,黃毓惠提到:「斑塊型乾癬的患者大部分時候是病症以斑塊呈現,而不是膿疱,但病程在比較嚴重的時候,也可能合併膿疱性乾癬的出現,這時候也可能產生感染發燒等。」
一表看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VS尋常乾癬差異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 尋常乾癬 | |
症狀 | 紅斑、膿疱、脫屑 | 紅斑、脫屑 |
全身性發炎 | 有 | 無 |
致病機轉 | IL-36 | IL-12、IL-17、IL23 |
嚴重併發症 | 較常見 | 較少見 |
全身症狀(發燒、疼痛) | 有 | 無 |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部分症狀與一般斑塊型乾癬相似,例如皮膚患處泛紅、脫屑,所以常被誤認為是一般乾癬,典型的膿疱症狀也常被當成是感染處理。為了鑑別診斷,臨床醫師診斷時檢視臨床表現外,同時會合併抽血檢驗,由於與介白素 36 基因有關係,同時也會做這方面的檢測作為輔助的診斷值。
根據 2022 年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平均看 3 位醫師才能確診,平均每 10 位患者就有 3 位歷經半年以上才確診,黃毓惠說:「也曾見過患者因為沒有對症治療而不見成效,轉尋求青草藥調理或民俗偏方,結果反而導致免疫力失調,症狀大幅惡化。」
傳統面對這樣的患者會採取口服全身性治療,使用的藥物如下:
- 環孢素
- 新定康癬
- 滅殺除炎錠
- 類固醇
新生物製劑五成患者一週可消除膿疱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俊賓指出:「現有藥物大多是針對一般乾癬的 IL-17、IL-23 發炎路徑所設計,難以對症下藥。」傳統治療下效果不佳,平均症狀消除的時間都要 1-3 個月,且高達 76 %的患者在症狀清除後一年還可能產生復發,確實讓患者苦不堪言。
隨著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發作有更充分的了解,現階段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關鍵致病機轉為「IL-36」發炎路徑,並依據此發炎路徑研發專用的生物製劑,可以更精準的阻斷發炎反應,達到快速控制急性發作的效果。
對於最困擾患者的皮膚問題,根據臨床試驗顯示,超過 5 成患者在急性發作期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治療,首週即可完全消除膿疱症狀,不僅有機會讓患者皮膚宛如新生,還有助於大幅減緩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治療三個月後有機會維持膿疱清除達 12 週,可望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急性發作管理治療新選擇,幫助更快回歸正常生活。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以為乾癬會傳染,患者每天洗3次澡!醫師打破「乾癬」迷思
乾癬是因為免疫力下降嗎?醫師警告:靈芝、蜂膠食補反而會惡化
乾癬患者罹患大腸癌風險增加1.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