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搶救小白鼠!替代技術「器官晶片」正夯,陳冠宇揭發展「終極願景」

「器官晶片」作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精準醫療潛在方案備受討論,同時也是「動物替代實驗」中相當關鍵的拼圖,但器官晶片怎麼做、又該怎麼用,《Heho》透過視訊專訪陽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器官晶片公司創辦人陳冠宇,揭露器官晶片在產業與精準醫療中扮演的真正角色。

陳冠宇帶領團隊從 10 多年前開始著手開發肺器官晶片,成為現今台灣擁有最前端技術的團隊之一,並獲得美國 IBM 長期合作協議,今年則獲得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創業傑出獎,如今亦持續發展其他部位器官晶片研發,並規劃應用台灣的資通訊(ICT)和半導體優勢,擴大器官晶片應用可能性。

器官晶片是什麼?

微流體晶片的種類相當多樣,陳冠宇提到,目前有透過微流體設計、用於檢測用途的生物晶片,比如以血液為檢體的感測晶片,但他的團隊目前研發的不是此類檢測用途的晶片,而是培養細胞組織、用於科研或學研用途的實驗用器官晶片。

陳冠宇形容,這項技術就像在做樂高的一塊積木,同樣的積木到不同的人手上,可以堆出不同的成品,器官晶片公司可以提供器官晶片的模型,依據使用者需求,再將培養後的細胞後放入,或是由使用者自行培養細胞後放入,藉此在人體外重現某些器官特徵、並用於各種用途。

器官晶片重現的是特定的最小功能單元,比如肺的纖毛、肺泡等。陳冠宇指出,目前國外大型器官晶片公司都會有自己專精的細胞培養種類,比如神經、心臟、腸胃道、肝臟等不同種類。

雖不能代表整個器官,但器官晶片面對藥物或環境變化有反應迅速、可迅速發現風險的特性,對於加速研究、減少研發成本有相當優勢,且統計報告顯示,現階段器官晶片使用者有70%是藥廠、30%是科研團隊。

器官晶片。陳冠宇提供

為什麼會出現器官晶片?

目前藥物臨床前試驗大多仍要求要經過動物試驗,以此證實藥物安全性與藥理機制,但也因此每年消耗大量的實驗動物,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動物權利問題與討論,而不需要傷害動物、也能完成特定器官特徵模擬的器官晶片成為備受期待的替代方案。

據農委會2021年實驗動物人道管理年報統計,當年實驗動物總使用量為 5,671,920 隻,其中大宗為「生物製劑製藥廠」4,287,342 隻(75.59%)、「專科以上學校」575,542 隻(10.15%)、「試驗研究機構」521,286 隻(9.19%)。

陳冠宇說,他投入器官晶片開發也與在學期間的動物實驗有關,當初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做癌症治療相關奈米材料開發時,正好碰上暴風雪,作為學生的他就想著,是不是有不用到實驗室做動物實驗、也能取得科學數據的方法,也因此回到台灣後就投入了器官晶片的開發。

器官晶片試驗的優勢?

器官晶片作為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持續發展。陳冠宇提到,雖有大量動物作為研究開發用途使用,但動物實驗進入臨床試驗後的失敗率其實在 92% 以上,藥物開發人員只能在 8% 的機率裡去反覆嘗試、尋找成功的機會。

針對動物實驗失敗率高的原因,陳冠宇解釋,動物天生的生理特性就與人類不同,以肺部晶片來說,肺小鼠實驗中,小鼠呼吸頻率是人類的 5 到 7 倍,但小鼠的肺部黏液、纖毛組織狀態與功能,是人類的不到 30%,再加上動物不可控因素多,實驗出來的結果自然天差地遠。

但若改用肺晶片,目前團隊技術已可以把人的組織狀態完整模擬出來,並透過呼吸循環系統去控制,表現出不同疾病狀態下的呼吸頻率與其他生理特性,更好的測試藥物在人體內會發生什麼事,且多數因素可控,以前動物實驗要花 2 個月做的事,器官晶片可能未來 1 個月就能有結果。

器官晶片套組。陳冠宇提供

動物實驗可以被完全替代?

陳冠宇指出,動物替代技術從臨床前進入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理論上會高非常多,美國一項器官晶片對 27 種藥物的試驗顯示,所有藥物在動物實驗中得出的結果都是失敗,但利用器官晶片模型跑完,成功率提高到 87%,不過針對不同疾病、不同的器官晶片模型,個案間勢必存在差異。

雖器官晶片在特定器官的各項試驗上表現出優秀的潛力,但陳冠宇坦言,以現階段來說,仍無法完全替代動物實驗,因為動物實驗最大的優勢在於「生理循環」,很多實驗議題單看少數幾個器官,並不能看見所有問題,而這是專注於模擬特定器官功能結構的器官晶片無法滿足的需求。

管理單位認同器官晶片嗎?

但器官晶片作為動物替代實驗的新興技術,不可避免的涉及法規問題。若期待器官晶片作為精準醫療的拼圖、用於標靶藥物等治療方案的使用前檢測,勢必面臨醫材相關法規,若用於新藥開發的臨床前試驗,也需藥物管理單位點頭,才具有法規上的效力。

為此,去年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通過法案、臨床前試驗不再強制要求進行動物實驗,允許採納替代技術方案,而器官晶片技術就是其中之一,美國知名藥廠賽諾菲也成為第一間受 FDA 核可、使用替代技術執行藥物開發臨床前試驗的藥廠。

生物晶片的應用還需要法規討論。

台灣可以先做什麼?

目前食藥署尚未對相關法規進行放寬,因此器官晶片在臨床前的應用仍相當受限。陳冠宇指出,其實目前世界各國都還在等著 FDA 的下一步動作,但考量到動物權利與實驗成功率等因素,開放相關規範是全球的大趨勢,也相信台灣相關藥物臨床前試驗採納器官晶片是指日可待的事。

陳冠宇提到,目前團隊接受許多產、官、學、法人的輔導,希望能對晶片製程與品質制定標準,比如晶片穩定性定義、書面資料需求等,讓未來台灣想做器官晶片的研發者或團隊有指引可供依循,後續隨著 FDA 規範更新,也能無縫接軌相關政策。

此外,陳冠宇說,現在 FDA 已經有臨床前相關規範,等專家學者的意見整合完畢、提交給食藥署後,就有機會展開討論,且國科會 3R 中心、國家實驗動物中心都有在做相關動物替代方案,但器官晶片的研發再快也需要 3、5 年,法規也需要時間去接受,但明年、後年有機會越來越成熟。

陳冠宇團隊今年獲得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創業傑出獎。陳冠宇提供

器官晶片的未來藍圖

針對器官晶片產業未來的發展,陳冠宇說,目前可以從 3 個面向來看,首先是最直接的「法規問題」,再來是「如何說服使用動物實驗者改用器官晶片系統,並讓兩種實驗方式兼容存在」,最後是「怎麼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使用者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晶片」。

目前歐美器官晶片發展領先於台灣,但陳冠宇認為,台灣仍有機會應用自身在 ICT 和半導體的優勢反超先進國家,並在未來應用AI提供更大量的資訊,而他的團隊目前以「更高效解決藥廠與科研單位的問題」為核心議題,但不可否認的,器官晶片的願景還是會回歸到臨床用途,只是時間不會這麼快。

陳冠宇解釋,器官晶片的終極模式是可以走到臨床,讓更多人使用,假設能收集 100 個特定疾病的器官晶片、把這些數據留在器官晶片公司,未來藥廠有相關藥物開發需求,公司就能提供相應的正常與疾病晶片數量,並用於相關試驗,最終完成的藥品則回饋給病患,產生醫界、產業界互利的生態系。

不過,陳冠宇笑說,這樣的願景短期內仍無法達成,但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各個團隊多管齊下,讓各界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器官晶片,以不同的佈局去展示這項技術應用的可能性,而臨床跟藥物從來都是雙向箭頭,相信器官晶片是「帶來動物生命改變、人類健康的變革的重要技術」。

文/林志怡 圖/孫沛群

諮詢專家:陽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