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衛生局公布魚油塑化劑超標近 3 倍!毒物科醫師 5 招防塑化劑毒

台灣民眾愛吃保健食品,但挑選這類產品必須睜大眼睛。北市衛生局昨日公布抽查相關市售膠囊錠狀食品、嬰兒食品,26 件產品檢驗 9 項塑化劑,結果 3 件超過監測值,包括知名廠牌的魚油檢出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24ppm 比標準值高超出近 3 倍!

部分塑化劑會干擾動物內分泌系統,導致生殖、發育和行為異常,長期累積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常見都是產品加工過程中,因塑膠材質設備、容器或包材等游離溶出,間接汙染食品。北市衛生局抽查市面上的產品,檢驗 9 項塑化劑,違規廠商分別如下:

違規廠商名單/北市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雖已通知業者下架該產品,但對於違規的廠商未開罰,民眾極有可能已經將塑化劑吃下肚,北市衛生局陳怡婷科長解釋:「因為有去計算還沒到人體的危害,經計算沒有超過每日耐受量 10% ,所以廠商沒有受到任何開罰,僅要求下架該產品的批號,因為塑化劑在環境中非常多,但不希望透過食品帶到人體中。」

塑化劑是什麼?有哪些危害?

塑化劑為鄰苯二甲酸酯 ( phthalate),早在 50 年以前就被廣泛使用於工業和居家物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塑化劑非常多種共有十幾、二十類,又分為長鏈及短鏈,常見長鏈都是在建築耗材中、短鏈都是個人護理用品。」

但已有醫學研究都指出部分塑化劑暴露下,對生殖系統產生相關併發症,像是男性精液數目減少、腹部肥胖、胰島素抗性、注意力不足過度障礙症、男童之女性行為化等。

這次三家廠商超量的塑化劑種類都不同,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驗出 DEHP 的苦茶油,顏宗海解釋:「十年前塑化劑風暴也是因為 DEHP,因為是內分泌干擾素,同時有生殖毒性,也有致癌性,在動物實驗中已經證實有致癌風險,雖然在人體還沒有致癌證據。」

依據國內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質分類摘要,這幾款塑化劑 DIDP、DINP、 DEHP 及 BBP 全數都是歸類在第一類毒性化學,在環境中不易分解,因生物蓄積及生物轉化等作用,致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

從生活做起減少塑化劑危害

只是塑化劑可能潛藏在生活周遭,除了停止一切可能暴露的來源外,該如何預防塑化劑的毒?顏宗海提出以下建議:

  1. 多喝水:塑化劑部分經由腎臟、 肝臟、腸胃道代謝,多喝水可使腎臟代謝解毒能力,發揮最大功效。
  2. 多吃高纖維的食物:蔬果富含維他命 C 也是抗氧化劑,蔬果的抗氧化能力可以緩解其毒性。
  3. 少吃高油脂食物以及內臟:許多環境荷爾蒙,包括戴奧辛、多氯聯苯及塑化劑,經由環境污染累積在食物鏈中,都是以脂溶性的型態存在。
  4. 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可減少環境荷爾蒙的攝取,尤其是孩童要特別注意,也不要一邊玩玩具一邊吃東西。
  5. 塑膠產品少用微波爐加熱:像是保鮮膜是 PVC 3 號不能進微波爐及電鍋,盡量以瓷盤、玻璃碗進行加熱。

顏宗海提到:「塑化劑半衰期都很短,像是 DEHP 在體內排除一半的時間只有 10 小時,大多數塑化劑可以在 2~3 天內排除乾淨 。」

民眾應對塑化劑有正確的認識,避免不小心把塑化劑吃下肚,消費者選購時,應注意挑選品牌信譽良好廠商,避免花大錢卻吃進更多有毒物質。

諮詢專家: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 顏宗海
參考資料:台北市衛生局

文/王芊淩、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