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梁伯伯,已經有10多年胃潰瘍病史,三餐飯後經常感到胃痛,最近疼痛感明顯增強,都會持續2到3個小時,還感到上腹脹、噁心、頭暈,而且排出的糞便呈柏油狀,同時出現了嘔吐,吐出的都是咖啡色的液體。在女兒的陪伴下到醫院掛急診,結果確診是胃潰瘍又合併出血,再加上失血性貧血,於是立刻注射高濃度制酸劑對抗胃潰瘍,同時住院觀察,強制休息,在確定停止出血後出院返家療養。
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煜峻指出,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包括從食道、胃到十二指腸間的腸胃道出血,常見原因諸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性胃炎、胃癌、食道靜脈瘤、食道撕裂傷等;有些消炎止痛藥和通血路之類的藥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是造成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可能原因。
胃出血的死亡率達到10%,原因概分為6種
臨床統計顯示,腸胃道出血的患者僅占住院病人的2%,但是病患死亡率卻高達10%。而胃出血的患者,如果合併腎臟、肝臟、肺臟、心臟衰竭,就會大幅增加致死率,分別高達60%、40%、60%、30%,顯示包括胃出血在內的上消化道出血絕對不可掉以輕心。像梁伯伯這樣因為胃潰瘍導致的胃出血症狀,占了胃出血病患大約30%左右,而胃出血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下面6種:
一、胃部疾病:
因為胃潰瘍使表層的胃粘膜遭到破壞,血管外露。有時食用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物,也會加重對潰瘍面的損傷,導致潰瘍面的出血。
二、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
由於勞累過度、情緒異常波動如勃然大怒或是暴躁憤恨,再加上飲食無節制,飲酒過度,傷害胃壁黏膜,導致消化道病變,都可引起胃壁的血管擴張,誘發潰瘍的血管充血,最終導致血管破裂,引起胃出血。
三、疾病引發出血
部份病患會因為舊傷病而引起胃出血的症狀,例如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常見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年青人胃出血則常見急性胃黏膜病變引起的血管出血。此外,血友病、紅斑性狼瘡等免疫性病症也可能引發胃出血的狀況。
四、肝硬化
肝硬化的病人一般都會發展成食道到胃底靜脈曲張,如果再因食用食物壓迫到食道血管、或者情緒過度刺激,食道或胃底的靜脈血管一旦爆裂就會發生大出血的現象,往往是威脅肝硬化病患生命的一大問題。
五、濫用藥物:
臨床觀察顯示有部分的止血藥、對心血管有影響的藥物也可引起胃出血,例如消炎痛、阿司匹林或荷爾蒙類藥物。
六、外力因素
如果胃部受到外力的撞擊,例如車禍、遭到毆打,劇烈運動或奔波勞頓,都容易使胃部血管充血,引發胃出血。
胃出血可能出現5種症狀
而經由上面所說的原因所引發的胃出血,則可能出現5種症狀:
1、嘔血或黑便
這2種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徵性表現,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者常有嘔血和如柏油狀的黑便,而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門以上病變則會只出現黑便的症狀,至於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門以下十二指腸的病變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嘔血。
2、貧血、頭暈、血壓偏低
出血量在400cc以內可能會沒有特殊症狀,若是出血量中等則可能引起貧血、頭暈、軟弱無力,突然起立可能產生暈厥、口渴、肢體冷感及血壓偏低等症狀。
如果大量出血達全身血量30%~50%,即可能會導致休克,表現為煩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口唇發紺、呼吸困難、脈搏快而弱等,若未能及時處理,有立即死亡的危險。
3、氮血症
因胃腸道水腫,常有缺乏食慾、噁心、嘔吐、腹脹等消化道功能紊亂症狀。
4、貧血
胃部急性大出血後會有失血性貧血,出血早期時的血紅素濃度、紅血球數目及紅細胞壓積都無明顯變化,一般需要經過3到4小時以上才出現貧血症狀。而胃部大出血2~5小時,白血球數量會明顯升高,通常要等到止血後2到3天才恢復正常。
5、發燒
中度或大量胃出血病例會於24小時內出現發燒的症狀,但大多不會超過38.5度,往往持續數日至一週時間才會退燒。
胃出血的治療方式
林煜峻表示,胃出血的治療,首先是穩定生命徵象,給予適當的輸液或輸血,並依據病史和血液檢查報告,給予治療潰瘍或靜脈曲張的藥物。經過初步處理穩定病人後,須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也就是胃鏡檢查,確定出血原因並加以處置。
根據不同的出血部位及原因,除了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同時可以透過內視鏡,進行止血針注射、止血夾、電燒、血管結紮等止血治療。少數病人因出血量大,藥物治療、內視鏡治療後仍會持續出血,此時就需評估是否要接受血管攝影術止血,或是以外科手術來治療。
預防消化道出血,要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適當紓解生活壓力;戒除菸酒;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飲料及調味料,如咖啡、濃茶、碳酸飲料、辣椒、芥末、胡椒、大蒜等。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服用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類固醇類藥及止痛消炎藥,可能增加消化道潰瘍、胃出血機率。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