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她就沒有 BNCT!台灣 BNCT 之母周鳳英 30 年的硼中子捕獲治療研發路

2021 年周鳳英教授榮獲國際中子捕獲治療學會的最高獎項「畑中獎 (Hatanaka Award)」,她是促成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發展的主要人物,也是第一位獲獎的台灣學者。在這條漫長且辛苦的研究路上,她是如何開始、怎樣努力並堅持下去,聽她娓娓訴說 BNCT 在台灣 30 年來的發展。

台北榮民總醫院的救護車上載著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一路行駛到清華大學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1 個多小時的路程,乘載的是癌症患者的生機、家屬的希望以及醫護人員的使命……

「沒有她就沒有 BNCT」
串起清大與北榮的合作之路

從 2010 年 8 月清大研究用反應器(THOR)執行第一例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至今年 9 月底止, THOR-BNCT 已完成 400 多例的國內外腦瘤及頭頸癌的病患治療,效果極佳且領先全球,部分病患經 BNCT 放射治療後,腫瘤明顯消失重回工作崗位。像是 2015 年罹患腦瘤的日本小女孩經治療後 , 原是 6、7 公分大的腫瘤縮小了 8 成;今年 7 月瑞士知名作家耶格腦癌復發,在歐洲醫生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跨海來台求治,他說「台灣 BNCT 是我最後的希望!」

台灣之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簡稱 BNCT)能夠在國際舞台佔有一席之地,周教授居功厥偉。過去,她曾是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也是硼中子捕獲癌症治療生物技術實驗室教授,直到 2015 年退休聘為硼中子捕獲治療研發顧問。現在的她依然像退休前一樣,常常到學校指導學生,協助 THOR-BNCT 臨床治療的執行。在病人 BNCT 治療時,清大研究用反應器的會議室、治療室,總能看到她的身影。

周教授提到,清華大學擁有全台唯一的研究用反應器,1992 年時清大反應器組主管開執中教授想要把這個反應器轉型作為醫療用途,於是籌組研究團隊。當時周教授剛到中心不久,就把與各醫院聯繫的任務交給她,於是周教授積極的與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聯繫,同時製作宣傳海報,海報內容就是傳達台灣 BNCT 研究啟動的里程碑。會議日期訂在 1992 年 3 月 22 號,這一天對台灣 BNCT 具有歷史意義,更牢記在周鳳英教授腦中。

海報發出後得到許多單位的回響,包括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等各大教學醫院,及學術單位。除清大多個系所及研究中心,還有陽明大學、中興大學等院校參與。由於清華大學與台北榮總雙方有實質的研究計畫連續執行中,合作內容較廣、較深,最後在當時台北榮總雷永耀副院長的支持下,啟動了 THOR-BNCT 治療。

「嫁給了 BNCT」
30 年歷程就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周教授從 1992 年參與開執中教授籌組的 BNCT 研究團隊,一路走來,她娓娓說起這段 30 年的發展史,在我們聽來卻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雖然 1992 年就籌組了研究團隊,「要拉出一條射束來做 BNCT 並不是這麼容易,一方面要有人力,也要有經費。」在開教授向國科會申請到經費後,由劉鴻鳴博士偕同原科中心同仁、核工所教授、核能專家的努力下,於 2004 年完成 THOR-BNCT 射束及部分治療設施的建置。這條 BNCT 射束就是連接學校與醫院及國內外研究學者間的橋樑,讓理論和實務能夠有效地結合。

2007 年清大校長陳文村聘請周教授擔任原科中心主任,校長給予的任務就是讓 THOR-BNCT 進入臨床。周教授笑說當時一口答應,後來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真的是回答得太瀟灑了,一路走來相當不易,多虧有同仁齊心協力、校方及國內外 BNCT 學者的支持。

周教授在接了中心主任後,首先整合中心及校內資源,積極爭取增能計畫,得到陳文村校長和林永隆研發長支持提供 BNCT 研究經費;校長並協助她爭取到科技部(現為國科會)4,000 萬元特別經費用於 BNCT。在臨床推展上,是參與並舉辦國際會議、加強國際 BNCT 技術交流。並與當時北榮副院長雷永耀合作,推動北榮為 BNCT 治療醫院,正式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2010 年 3 月清大原科中心與北榮腫瘤醫學部(前身為癌病中心)、京都大學粒子放射腫瘤研究中心,簽署了三方合作備忘錄;同時,擔任原科中心主任的周教授向國外採購粉末狀含硼藥物(BPA),將 BPA 及其輸注液的製劑配方提供給予信東生技公司配製 BPA 輸注液,供 THOR-BNCT 臨床治療用。

THOR-BNCT 之臨床治療技術是由京都大學粒子放射腫瘤研究中心所提供,由北榮癌病中心陳一瑋醫師前往京都大學小野公二教授的 BNCT 治療中心學習。於 2010 年的 8 月 11 日,清大研究用反應器著手台灣第一例頭頸癌 BNCT 臨床試驗。當天,雷永耀院長、日本京都大學小野公二教授親臨現場指導每一個細節。

「我記得雷院長很驚嘆,病人下頷部一顆很大腫瘤在照射後變成泛白,回家後數天就明顯縮小變成乾黑狀。」周教授記得每個在場的人,包括家屬、中心同仁、醫療團隊都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見證了這一刻。

從 2010 年 8 月至 2014 年 1 月止,完成了第一期臨床 17 例復發頭頸癌患者的 33 次照射;2014 年開始執行第二個臨床治療計畫,完成 14 例病人的 BNCT 臨床試驗;到 2017 年 3 月更促成 BNCT 做為腦瘤及復發頭頸癌病人「緊急醫療」,救治更多癌末患者。其中包括來自新加坡、日本、澳洲及中國大陸的病人前來接受治療。

在 2014 年的中子捕獲治療國際大會上,周教授爭取到 2018 年的台灣「中子捕獲治療國際研討會」主辦權,並將主題訂為「Precision Therapy, Beautiful Tomorrow ——We Here, We Care」。周教授提及,這次的主辦也讓國際看見台灣硼中子捕獲治療對國際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國際研究人士認識我國在 BNCT 的學術及臨床的實力。

周鳳英教授時任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與日本京都大學粒子治療中心主任 Dr. Ono 簽訂雙方硼中子捕獲治療合作備忘錄。(2010 03 22)

「生死兩相安」
癌末患者最後的救命神器

發展近半世紀的硼中子捕獲治療可說是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方法,更是癌末病人最後的企盼。除了台灣癌末患者,也有許多國外患者前來台灣醫治,主因為台灣是除日本之外,唯二以硼中子捕獲技術治療腦癌患者的最後堡壘。

周教授提到印象中的一個病例,是一位得了腦瘤的小學老師,當初是癱著進來的,記得先生第一次帶她來的時候,也是滿慌亂的,經過治療後她還能去跑馬拉松,先生還帶著她甜蜜的在台東海邊吹風……雖然後來仍復發了,但能再獲一段美好的時光,讓家人對疾病能更平靜的面對與接受,有「生死兩相安」的感覺。

還有一位日本小女孩,進清華來治療時還抱著一隻小熊,原是腦瘤末期病人,但治療後她還能回學校上課,雖然於 2、3 年後當天使去了,她的爸媽仍非常感謝台灣的治療團隊 , 讓他們能與女兒有更多相處時間。

雖然周教授已經在 2015 年退休,但學校還是幫她保留了辦公室,因為她一直在執行 BNCT 重要研究工作,就是盡早將新含硼藥物用於肝癌的 BNCT 臨床治療,這是許多肝癌患者家屬的期盼。周教授提到,患者女兒哭泣的追問,「要多久才能進入臨床治療?」這句話常常在她的腦中縈繞著!

為何鎖定肝癌?周教授提到,因為台灣肝癌病人真的很多,且肝癌為惡性腫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到 2040 年全球肝癌病患會增加 56%,每年的肝癌新病例有 95 萬人,甚至高達 92% 會在一年內去世。無論是免疫治療、化療或是放療,目前增加的存活中位數只有 3 個月,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夠發展 BNCT 的肝癌治療。

雖然用於肝癌 BNCT 治療的含硼藥已經研發出來了,但尚差最後一哩路,而那一哩就是藥物臨床試驗的經費。所幸目前校友在美國募資,我們離藥物臨床實驗的實踐越來越近了。「只要能進到臨床,肝癌病人能得到有效治療,我也能安心的退休了!」周鳳英教授不慍不火的說著。

「感恩的心向前行」
退而不休的夢想實踐者

畢生致力於肝癌 BNCT 治療藥物研究,這條路上是否有過放棄的念頭?周教授表示,「1992 年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從事肝癌 BNCT 的研究,有時候真的做得很累,有時候結果不如預期會相當難過,但深呼吸後還是要向前走,好像沒有沮喪的權利!」縱使覺得累,卻從來沒想過要放棄,因為這過程有太多人的幫忙,不能辜負……

「不知道是不是我運氣好?幾乎每件事情需要幫忙時,只要我說出口都有人幫忙。」也因此,過程中始終抱著「感恩的心」一路向前,把想要的、需要幫助的,清楚說出口,因為這樣的請求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病人,自然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忙。

「堅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做一件事的同時,都會想這是前面多少人、花了多少時間精力;甚至是多少實驗動物的犧牲才能走到這一步,這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自然就不可能放棄了。

訪談過程周教授回想起自己年幼,當年興建原子爐時,她可是親眼目睹的。周教授提及,1956 年動工蓋這個原子爐是很有名的一件事,雖然沒有對外開放,但因為父親工作緣故,當年確實帶她來看過,也覺得「真的很有緣份」。

從小喜歡吃糖,隨身總是帶著糖果的周教授,是他人眼中親切和善的老師,但周教授平日駕乘的竟是黑色 BMW 跑車,這個反差形象,或許也能一窺她溫柔外表下堅定不妥協的性格!

獲得市府撥款購地後,社區裡的老師及居民們歡欣鼓舞的攜手建置生態教室,圖為周鳳英教授與林政則前市長合影。
依然充滿活力與使命的退休生活
退休後的周教授除了繼續到學校,校外活動也沒閒著。她提到住家附近有一塊河川旁的「水利地」,晚上還能見到螢火蟲飛舞閃爍,她和許多老師友人過去還會在那為小朋友辦螢火蟲晚會,地主為了要逼政府出錢買下他們名下的水利地,甚至還潑灑農藥破壞生態。
於是周教授和一群老師一起撰寫計畫書,號召附近居民和學校共同聯署後交給新竹市長林政則,促成市政府撥款買下這塊地,希望將其開發為生態教學公園。經過 1 年多的努力與溝通,新竹市政府買下這塊地並做初步的整地,後續的花木種植與維護則是退休老師們一起當義工來執行。
這些年來,這個生態教學公園鳥語花香、風光明媚。周教授說,平常有許多人來公園休息、曬太陽、賞賞花、下棋,附近小學也來這校外教學,甚至有人帶吉他來自彈自唱,充滿歡笑。

文/賴以玲 照片提供/周鳳英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全球首例!清華大學硼中子捕獲治療獲醫材許可證「腦癌、肝癌都能受惠」
「台灣 BNCT 是我最後的希望!」瑞士名作家開腦 5次無效,跨海來台消滅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