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自己有大腸癌該做哪些檢查?哪些方法可以治療大腸癌?大腸癌手術後一定要做造口嗎?常見迷思一次解

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通常大腸癌在最初期並無症狀,當發現自己有疑似大腸癌的初期症狀,像是排便出血、貧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應至腸胃肝膽科或大腸直腸外科掛號看診,並做相關檢測。

Heho整理包 診斷與治療

大便有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該看哪一科呢?

許多人排便出血時直覺會與「便秘」、「痔瘡」聯想在一起,若合併有排便型態改變、大便變細、便祕與腹瀉交替、裡急後重(肚子痛想大便,但不便時卻解不出來)等症狀,這些都是大腸癌的典型症狀,建議可至腸胃肝膽科或大腸直腸外科由醫師評估,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釐清是痔瘡或是大腸癌

臨床上醫師為了判別會進行「肛門指診」,將食指插入肛門來檢查直腸肛門病變,這是一種例行性的檢查,大多數的直腸癌也可以靠此篩檢出來,是直腸癌篩檢中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另根據台灣篩檢實證,每 2 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 35% 大腸癌死亡率。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 50 歲以後,因此國民健康署補助 50 至 74 歲民眾每 2 年 1 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檢查服務資訊可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官網查詢最新特約院所名單。

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建議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息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大腸癌該看哪科?
大腸癌該看哪科?

透過哪些方法可以檢測大腸癌?

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篩檢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檢測大腸癌的 4 種方法
檢測大腸癌的 4 種方法

糞便潛血檢查

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且能有效降低 10 %的死亡風險。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簡單方便。

然因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做糞便潛血檢查需要注意下列 2 點:

  1. 在糞便的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糞便,放入內含保存液專用的採便管。
  2. 由於糞便中的血液在室溫下會被破壞,採檢完後應盡速送回;如無法於當日立即送檢,務必先存放於冰箱冷藏保存。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能降低約 52 %的死亡率,它是用類似胃鏡的軟管由肛門進入來檢查整個大腸內部,直接觀察大腸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除了可以直接觀察大腸表面黏膜、血管的異常,必要時可做組織切片檢查。

「無痛大腸鏡檢查」是靠舒眠麻醉讓患者在做檢查的時候睡著,進而不會感受到疼痛。因為大腸鏡比較長,如果腸道本身有沾黏,或是比較彎曲的類型,進行檢查的困難度、疼痛程度跟時間都會增加,甚至可能因為「太痛了」就放棄檢查,建議以下狀況可以考慮:

適合做無痛大腸鏡的族群

  • 腹部曾動過手術
  • 有骨盆腔發炎病史 子
  • 宮內膜異位沾黏
  • 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

不適合做無痛大腸鏡的族群

  • 過度肥胖
  • 嚴重氣喘
  • 孕婦
  • 有睡眠中止症
  • 有心肌梗塞病史等心臟疾病
  • 曾有麻醉過敏史

另一種「非無痛大腸鏡檢查」就是不做麻醉的大腸鏡,在清醒、不麻醉的情況下,還是可以透過「軸保持短縮法」、「灌水式大腸鏡(Water exchange colonoscopy)」、「不形成套環式的大腸鏡前進法(non-loop method)」等技術,來減少檢查中的不舒服。

  • 軸保持短縮法:由醫師單人操作內視鏡,用吸氣、以退為進的方式將大腸拉回、拉直,再將直的大腸鏡推入檢查,就不會因為彎彎繞繞而感覺疼痛。
  • 灌水式大腸鏡:一般的大腸鏡是「灌氣式大腸鏡」,做完之後容易造成肚子脹氣不舒服,但換水式大腸鏡透過「灌水、抽水」保持大腸腸道撐開,比較不會有不舒服的症狀。不過灌水式大腸鏡可能會有腹水滲漏問題,很仰賴醫師技術。

無論選擇哪一種大腸鏡,最重要的還是術前的「清腸」,清腸做得好,不但檢查完整,過程中也能減少風險、降低不舒服的感覺。清腸有沒有清乾淨,才是大腸鏡的重點。

在做完大腸鏡檢查後,依照檢查結果的後續處理建議包括:

  • 正常:不需作其他處理,建議每 2 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
  • 發現息肉:切除息肉,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 發現大腸癌:請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

乙狀結腸鏡

乙狀結腸鏡的外型就是一根只有手指般粗的、有彈性的光纖管,光纖纖維軟管會插進肛門,然後經由這條管子由直腸至乙狀結腸裡,讓醫生檢查直腸及部分結腸是否生有息肉及癌細胞。

檢查時會令人感到不適,但應該不會很痛。且檢查時間大約 10 至 15 分鐘,醫師視查完畢,檢查就完成了。大部分人士都不用麻醉或服食止痛藥物,不過,如果真的需要的話,你可以跟醫生提出。

乙狀結腸鏡長度較大腸鏡短,可偵探大部分的大腸癌,但檢查中如發現有腺瘤息肉或大腸癌的話,醫生會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以便檢查結腸的其他部分是否也有其他息肉及癌細胞。

大腸鋇劑雙重對比

這是一種大腸直腸的 X 光檢查,又稱為 DCBE 或下消化道攝影檢查。檢查時,乳白色的液體先會充脹結腸,再泵入空氣進一步擴闊結腸,這樣就能拍下高質素的 X 光片。如果 X 光片有異常,就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確診大腸癌時,可以透過哪些方法治療?

醫師會依據每位患者的腫瘤大小、發生部位與期別,甚至是個人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但目前主要以這 4 種方式為主:

  • 手術
  • 放射療法
  • 化學療法
  • 標靶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

手術

在大腸癌的最早期階段,外科醫生可能會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及腫瘤附近相關的淋巴結群完全切除,若是腫瘤過大無法以內視鏡完整切除時,則需要實行結腸切除術。

目前腫瘤外科手術有微創手術與剖腹手術,目前的趨勢是微創手術,若切除後腫瘤比預期來的晚期,常會合併化學或是放射治療。

放射療法

透過高能量射頻例如 X 射線,殺死癌細胞或縮小腫瘤,有些醫師會建議在手術前先進行放射治療,因為腫瘤未切除前先行照射,反應較佳,且照射後腫瘤縮小,可增加手術切除的機會。

放射療法亦可以用來減輕一些嚴重癌症的症狀,例如腸阻塞、流血和痛楚。國外有些研究會是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不僅可增加局部控制率,也能提升存活率。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二種,急性副作用為腹瀉及會陰部皮膚發炎。慢性副作用最常見的是小腸阻塞、出血、穿孔。

化學療法

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化學療法是在手術後銷毀任何殘留癌細胞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同時可控制腫瘤的生長。

雖然化學療法可以減輕晚期癌症的症狀,但通常會帶來副作用,需要通過其他藥物來控制。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在一開始就已選擇好癌細胞中的目標,利用癌細胞某些特殊構造且在正常細胞裡缺乏的特性,用專一性的藥物攻擊這些特殊構造來殺死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則不造成或是只有很低的傷害。

大腸癌不同分期有不同治療方式嗎

大腸直腸癌在確診後,病人必須透過精確的臨床分期,來作為治療政策的指南,其中包括多重切片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顯影(MRI)、經直腸超音波檢查(TRUS)、甚至是正子攝影(PET)已能對腫瘤做精準的分期,大大提升病人的手術精準度和整體治療存活率。

大腸直腸癌治療,最有效而且唯一可獲得治癒的方法是手術切除,中、晚期病人則可採用合併治療,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細胞治療等,進而提高存活率。大腸癌依據不同期別及轉移部位可否切除,治療方式如下

分期治療方式
第1期為早期局部的大腸癌病人,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第2期一般病人,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第3期建議手術後接受約6個月的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減少癌症復發的機率。
無法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第4期以化學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為主,需檢測腫瘤基因,如 Ras、B-Raf 等基因是否有突變,目前健保給付每人終生一次。
可以手術切除、轉移部位單純局限於肝或肺臟的第4期經由評估手術切除局部、遠端轉移部位,合併化學標靶治療的可行性及副作用,如果經評估後病人可以接受手術合併化學及標靶等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腫瘤、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 5 年存活
不同期別大腸癌的治療方式

常見問題

Q 1 :大腸癌會復發嗎?

許多人在治療大腸直腸癌,往往還是會擔心治療後是否會復發。除了0期癌細胞不會轉移,1至4期患者即使經過腫瘤切除手術,都有復發的可能;以第2、3期患者來說,復發期約在2至3年,手術後前2年一定要定期密切追蹤,每3個月就要回檢追蹤,接下來的2年也不能鬆懈,仍要持續回檢追蹤,直到術後的第5年,若回檢狀況無異常,其復發機率可大幅降低。

Q 2 :大腸癌手術後需要造口(人工肛門)嗎

一般而言,直腸癌病人較有可能在手術時,施作腸造口。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很低位的直腸癌,因為要取得適當的手術乾淨邊緣,不得已只好把肛門切除。近年來手術進步及術前放化療的使用,需要切除肛門做永久性人工造口的情況已很少見。比較常見的是為了在術後保護腸道和肛門的吻合處,而施作的暫時性人工造口,此類造口通常在手術後3個月內可以關閉。

另一情形是阻塞性大腸癌,此類病人因為大腸癌阻塞造成腸道堆積太多大便,通常為接受急診手術,因腸道過多的大便,暫時不把腸道吻合。待身體恢復且大腸癌並無復發時,可以把人工造口接回去。

Q 3 :腸躁症有可能導致大腸癌嗎?

腸躁症與大腸癌症狀的確有相似之處,兩者最明顯的差別是腸躁症在排便後腹脹腹痛會大幅改善,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大腸癌有結構性的變化,尤其若為直腸癌,患者會產生裡急內重的現象。此外,腸躁症常因腸道菌叢改變、食物敏感,生活壓力或情緒起伏而產生,當這些因素被排除後,腸躁症的症狀就會減緩。

Q 4 :有血便就是大腸癌嗎?怎麼分辨是痔瘡還是直腸癌?

直腸癌是指在直腸內壁形成的惡性腫瘤,通常源於腸壁內的細胞變異,而痔瘡是指直腸或肛門附近腫塊,因為靜脈曲張導致靜脈壁增厚形成,兩者共同症狀為「血便」。

直腸癌血便顏色是鮮紅色(直腸內壁血管出血)、糞便呈鮮紅色或有血絲(血液、糞便混合),同時伴隨腹痛、體重減輕、疲勞、貧血、排便變化等症狀。痔瘡血便則是暗紅色、有時會有咖啡渣樣,出血狀況是血液和糞便獨立,伴隨症狀包括肛門疼痛、灼熱感、腫塊、搔癢等。

諮詢專家:國泰健康管理麻醉科主治醫師葉珮安豐榮醫院一般外科、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
參考資料:《大腸直腸癌問答101》梁金銅醫師著、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台灣癌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