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裡像裝漿糊!秒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症狀、併發症、診斷方法、治療選項

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 2021 年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逐年攀升、相較 10 年前已成長了 1.4 倍,達到 4,261 人 / 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據 111 年各類癌症健保前 10 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

什麼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

淋巴癌分成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何杰金氏淋巴瘤(HL)兩種,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卻佔淋巴癌整體的九成。而 NHL 再分為 T 細胞、B 細胞、NK 細胞。

黃泰中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 , WM)就是 B 細胞的一種,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惡性分型。該癌症由於罹病者人數少,治療選擇相當有限。

根據統計,在台灣,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每年新發病例不足 50 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且高風險族群的 5 年存活率僅 36%。

他進一步說明,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癌細胞也會隨著血液流竄,使得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發病年齡中位數為 63〜73 歲、男多於女。

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提到,WM 是罕見的和緩性淋巴瘤,癌細胞會侵犯骨髓、淋巴結、脾臟,患者的血清中會產生大量的大分子免疫球蛋白 M(IgM),使得血液濃稠度升高。

他解釋,當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即是「血液高度黏稠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 , HVS)。當 IgM 濃度超過 4000mg/dl 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 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異常出血、神經病變導致麻木等。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6 大症狀

  • 持續發燒
  • 夜間盜汗:夜間是交感神經休息的時間,一般是不出汗的,如果夜晚無故大汗淋漓,就該小心。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 疲勞
  • 淋巴結或肝臟、脾臟腫大
  • 皮疹、皮膚搔癢

黃泰中呼籲,當民眾出現上述 6 腫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 2 至 3 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併發症更致命

黃泰中強調,血管就像是塞滿了漿糊,把血管全部堵塞住,甚至爆裂,使得患者進一步產生眼靜脈、腦血管、心肺血管阻塞等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如腦中風、肺栓塞、心肌梗塞、神經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

張正雄說,惡性 B 細胞及 IgM 聚集在骨髓時,會影響造血功能,讓血小板和紅血球低落,引發嚴重貧血;而疾病也會侵犯黏膜,造成器官的異常出血;而腫瘤細胞聚集在肝臟、脾臟,也會導致器官腫大。

在臨床上,20〜30% 的 WM 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

黃泰中進一步說明:「過去 10 年間,台大約收治了 70 多位 WM 患者,但這些病患數大概已經少了一半,造成病患生命殞落的主要關鍵其實是血管堵塞相關併發症,像是感染、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等。」

黃泰中 醫師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診斷方式

透過血液檢查、IgM 基因檢查、骨髓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等,可以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他特別提到,骨髓檢查是診斷 WM 的利器,呼籲患者切勿因對檢查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

黃泰中說:「現在的骨髓檢查跟過去” 抽龍骨水” 的想像完全不同,全部過程會進行局部麻醉,也不是抽脊椎本體的骨髓,而是腰椎旁靠近骨盆處進行穿刺抽取骨髓血,在門診僅需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是快速診斷血液腫瘤的方法。」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臨床治療選項

化學治療

  • 優點:化療藥物可透過口服、靜脈 / 肌肉 / 皮下注射的方式,讓藥物到達全身,殺死癌細胞。
  • 侷限:全身所有細胞都有可能會受化療藥影響,可能會出現白血球 / 血小板下降、發燒、心臟毒性、感染等副作用。

生物製劑

  • 優點:用於攻擊特定目標,如開始發生 VM 的淋巴細胞表面物質。
  • 侷限:會突然提高血液中 IgM 濃度(>4000mg/dl),導致血液高度濃稠。

標靶藥物

  • 優點:透過阻止癌細胞複製發揮其作用,僅會攻擊癌細胞,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
  • 侷限:B 細胞淋巴瘤清除的 3 大副作用,包含帶狀皰疹、肺囊蟲肺炎、肝炎

張正雄說,目前國際 WM 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而台灣也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的準則,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

美國 NCCN 指引中的一線治療

1.標靶藥物 CD20 抑制劑加上化療
2.標靶藥物 CD20 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加上類固醇
3.使用 BTK 標靶藥物 +/- CD20 標靶藥物

英國 NICE 指引中的一線治療

1.使用 BTK 標靶藥物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治療困境

WM 高齡患者多,使得治療困難度高。年滿 65 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族群,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 WM 患者;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不僅應積極處置,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

張正雄表示,而化學免疫療法是 WM 的一線治療,但治療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帶狀疱疹等副作用。

他回顧過去經驗,就遇過一些年長患者因化療而併發肺部感染,差一點就發生不敵病情而離世的憾事,使他強烈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 WM 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還有可能無法忍受化療。

黃泰中語重心長地說,儘管過去數十年來癌症醫學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一些少見癌症,如 WM,就因為患者人數過少,而面臨新藥難以取得臨床試驗進展,進而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於癌症中的極弱勢。

此外,因為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也讓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身心承受極大壓力。

張正雄 醫師 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

治療現曙光!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 抑制劑獲健保

張正雄指出,而今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 抑制劑讓 WM 治療現曙光。WM 形成於 B 細胞中,而 BTK 是 B 細胞抗原受體和細胞因子受體的訊息傳遞分子,可活化 B 細胞進行增生。

而 BTK 抑制劑是能抑制 BTK 活性的藥物,透過 BTK 活性被抑制住,就能抑制惡性 B 細胞增生,進一步抑制腫瘤生長。臨床發現,使用 BTK 抑制劑能讓患者 IgM 明顯下降,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黃泰中提到,令人欣慰的是,今年 12 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 抑制劑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可望翻轉 VM 患者命運,讓病患與家屬看到了希望。

健保給付條件

1.免疫球蛋白 IgM>7000mg/dl
2.血小板低於 10 萬以下
3.血紅素低於 10 以下
4.先前接受過至少一種化學治療無效
5.符合條件的病人給付使用 20 個月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症狀不明顯且普遍高齡!罕見淋巴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標靶治療新突破
咳嗽發燒是染疫?專家說:也可能是致命「淋巴癌」,出現 6 症狀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