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國內平均每 9 名孩童就有 1 名有異位性皮膚炎。雖然家長與社群間盛傳「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就會好」的經驗談,但根據研究顯示,有近三成病童 7 歲後不但沒有痊癒,甚至有演變成中重度的可能性。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表示,臨床上常見家長在皮膚症狀緩解後選擇自行減藥、停藥,導致孩童異膚症狀反覆發作惡化的狀況,為此,他特別盤點家長在協助孩子治療異膚上的 3 大矛盾。
矛盾 1:想有效解決病根,卻在肌膚病徵好轉後就停藥
皮膚沒症狀就是沒問題?姚宗杰表示,家長常忽略了異位性皮膚炎是免疫疾病造成的第二型發炎反應,常見皮膚表面症狀消失後,隨即自行停藥,反導致異膚症狀加劇反撲。
以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第一線治療藥物「外用皮質類固醇」為例,國際研究就指出,9 成病患曾自行停用藥物,且高達 6 成病患在停藥後經歷嚴重的症狀惡化,顯示任意停藥對疾病症狀之影響。
矛盾 2:想快速止癢,卻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擅自減量
姚宗杰指出,許多家長對於止癢所用的類固醇或抗生素,都會擔心副作用而自行減量或停藥。然而類固醇若未按照醫囑自行減量,可能導致異膚症狀急劇惡化;而抗生素若未在療程中完成,也可能導致抗藥性出現,反加重病情。
矛盾 3:享受口服藥物的便利,卻不想回診追蹤肝腎功能
姚宗杰提到,口服藥雖方便、治療順從度高,但研究表明,部分口服藥可能會增加肝臟酵素釋放、引發肝臟發炎 ,或增加靜脈血栓、心血管疾病、帶狀泡疹等疾病的發生率,需定期回診抽血監控數據,但對家長來說反而造成不便。
姚宗杰提醒,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都應遵從醫囑勿自行減藥或停藥,面得症狀反撲。針對有肝腎代謝疑慮的藥物,則應確實做到定期回診監控數值,才能確保安全性。並與醫師討論更精準抑制發炎反應、副作用低的治療方案。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學習專注力,更造成社交退縮!醫籲用 1 方法快速止癢
異位性皮膚炎怎麼降低發作?醫師曝撇步:洗澡後擦乳液最能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