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是癌王之一,因腫瘤位於後腹腔,初期通常不會出現症狀,往往需要透過檢查才被發現,但往往檢驗報告最常見的是檢查出「胰臟囊腫」,也是大家俗稱的「胰臟水泡」,這到底該不該擔心呢?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曾敬棠指出,約有10-20%的成年人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胰臟水泡,其中85%是因胰臟發炎後產生的偽囊腫(Pseudocyst),15%才是真正的囊泡跟囊腺腫瘤,囊腺腫瘤主要分為 4 種。
- 漿液性囊腺腫瘤(Serous cystadenoma)
- 黏液性囊泡腫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 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
- 還有在年輕女性比較容易發生的固狀偽乳頭狀腫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而後三者有較高癌化風險歸類在「潛在惡性(Malignant potential)」腫瘤,因此當發現「胰臟水泡」時建議要做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
胰臟水泡該如何診斷?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廖思嘉指出,當發現胰管變粗、囊腫大小超過3公分或是裡面有不規則固形物存在時,可以再做「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以提高診斷率。
同時可做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細針抽吸術(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抽取囊腫內液體,進行黏稠度、腫瘤指數、胰澱粉酶、細胞學檢查及病理檢測。
相較於一般的手術開刀方式,由於這種方法使用的針很細,所以造成的傷口非常小。此外,穿刺完成後,胃壁和腸壁會迅速合上,無需擔心之後是否會產生穿孔等問題。
胰臟水泡會變胰臟癌嗎?
廖思嘉指出,臺中榮總針對2019至2022年期間共32位胰臟囊腫的病人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併細針抽吸術進行分析,發現胰管越粗越有可能是黏液性腫瘤而且有較高的癌化風險。
研究結果發表於2023年6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消化系內視鏡網絡年會(IDEN),提供內視鏡超音波併細針抽吸術在胰臟囊腫的診斷上的應用以及潛在惡性之危險因子。
建議胰臟囊腫的病人,在病情需要下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及必需的細針抽吸術分析囊腫液體,以利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持續影像追蹤。
當你發現自己可能有胰臟水泡時,不要驚慌,儘快尋求胃腸肝膽科醫師的協助,安排內視鏡超音波,必要時合併細針抽吸術,以便判斷胰臟囊腫是否具有潛在惡性的可能,及早發現並求醫。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