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狹窄是一種退化性疾病,看似無症狀實則致死率高!初期可能無症狀,但主動脈瓣開口會隨年紀逐漸縮小,症狀加重,可能產生心絞痛、昏厥甚至猝死,不可輕忽。特別是家中長者如有相關症狀應積極就醫,評估手術的可能性。
主動脈瓣是主動脈與心室之間的門,主動脈瓣因結構導致無法完全敞開時,會造成心臟血流無法順暢流動,滯留在心臟裡,就會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也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
隨著自然老化與鈣化,瓣膜功能在 70 至 80 歲左右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若因此出現瓣膜狹窄、無法正常打開,讓足夠的血液通過,此時就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的運作,導致昏倒、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嚴重恐致命
一名七旬婦人常常胸口悶痛、呼吸易喘,原以為只是因為年紀大了氣衰體弱,醫師診斷後才發現是「主動脈瓣狹窄」,同時心臟血管也有堵塞,而且症狀嚴重,判斷她只有 3 至 5 年的存活率。
由於高齡長者擔心體力差、恢復慢,普遍排斥侵入性手術,也因此婦人在和醫師討論並克服恐懼後,婦人選擇在目前體力好的階段動手術置換主動脈。
其實婦人在年輕時就檢查出血管鈣化,但因當時沒有不適感,所以一直沒有積極處理,直到退休後到學校當志工,每當情緒緊張時就會心揪、胸悶、呼吸喘,才決定就醫檢查。
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蕭如豐表示,婦人的主動脈瓣狹窄症狀嚴重,雖然年紀有點大,不過因體能狀況尚佳,所以建議她及早手術處理。疫情期間與醫療團隊多次討論後,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動刀處理。
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 2 種選擇
主動脈狹窄問題的患者目前有「外科手術」與「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2 種選擇。「外科手術」就長期結果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且可以一次處理多種心臟疾病,所以會建議年紀較輕的病人使用,如果術後 10 年、20 年再出現瓣膜退化,再做經導管瓣膜手術會比較好。而二次心臟手術,或具有高齡等其他風險因子的患者,則傾向選用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
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過程需要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改由機器體外循環維持全身血流暢通,由醫療團隊修剪原本的心臟瓣膜、放上新瓣膜再重新啟動心臟血流,帶動血液循環,手術過程難度高且複雜。團隊經 6 小時馬拉松手術後,成功置換人工瓣膜,並在加護病房密集觀察適應度,5 天後確認婦人身體安全無虞,才轉回普通病房。
賴韋良也提及,婦人在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前,心導管檢查也發現她有血管堵塞問題,因此術中同步為她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一次改善 2 項心臟問題。術後婦人也反映心絞痛症狀不再,呼吸順暢許多,感覺重獲新生,可以重拾參加學校的志工活動,也能自在參加社區運動聚會。
文/賴以玲 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