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全世界各國都在面臨的慢性病,台灣甚至為東亞地區肥胖盛行率第一名。醫師指出,現在減重已不建議透過手術,原因在於手術有 3 個副作用,病患後續還需注意復胖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定義肥胖是慢性病,國健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 至 2020 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高達 50.3%。肥胖會引發各種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呼吸睡眠中止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甚至也會提高罹癌風險等。因此肥胖是人人都應重視的健康問題。
兩大減重手術比一比
不過減重方式百百種,人們往往追求最快速、最有成效,也不需要付出太多心力的捷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說明,一般減重手術目的都是直接地減少人的食量與胃口,主要分成 2 類型,詳情如下表:
胃袖狀切除手術 | 胃間隔+胃繞道手術 | |
說明 | 俗稱的「胃縮小手術」,是將胃大彎處大部分的胃切除,只剩下一條細細長長、像袖子一樣的小胃。 | 除了胃縮小,同時小腸繞道 200 公分,避免與食物接觸。 |
原理 | 讓胃容量變小,強制減少食量。 | 把胃縮小減少食量,同時小腸繞道也降低吸收效果。 |
後遺症 | 胃縮小後較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 | 如果最後胃容積較小,也會可能易出現明顯胃食道逆流。 |
效果 | 一年內減輕約 75% 的超重體重。 | 一年內可減去 80% 左右的超重體重。 |
減重手術後需面對 3 種副作用
但對於減重手術,郭智偉認為,藥物或手術介入治療只治標不治本,後續還得面對容易復胖的問題。由於手術只是借助外力強迫讓病人減少吸收食物熱量,但如果基本生活習慣不改善,即便術後半年內成功減輕體重的 15-20%,後續 2 到 3 年內也可能會再逐漸復胖,但不至於到術前的程度。
另外郭智偉補充,減重手術還有 3 個明顯的副作用,也是病患需注意的部分,因此如果不是必要,否則他仍會建議病人從飲食下手減重會是最好的方式。常見副作用舉例如下:
- 消不去的肥胖紋:肥胖的過程中,皮膚會被撐開,導致真皮層下結締組織中的彈性纖維被拉斷,進而產生肥胖紋,這是瘦下來也無法消除了痕跡。
- 肌肉量減少:強制減少食物的攝取後,身體所需的營養素也變得不足,此時很容易瘦到肌肉而非肥肉。
- 皮鬆肉垮:肌肉量減少和膠原蛋白流失使得皮膚沒有足夠的肌肉支撐,再加上彈性疲乏,就會呈現一種皮鬆肉垮的感覺。
其實造成肥胖的原因包含基因、生活習慣、環境、個性、身體健康等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與飲食最相關。因此針對有肥胖困擾的民眾,他仍建議民眾從飲食下手改善,也能避免手術後的不美觀。除非病人已經到 150 公斤以上,也已長時間嘗試過各種減重方法,效果都不明顯,才會施行減重手術。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