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事件持續延燒,根據衛福部召開的專家會議討論,初步認為是像米酵菌酸或仙人掌桿菌等內生性毒素,專家指出,除這兩個毒素之外,還必須考慮將個案的病程和繁殖環境納入解析。
公衛專家何美鄉今(28)日發文指出,民眾最困惑這幾起案件來得又快又急,而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與病毒或細菌有潛伏期狀況非常不同,認為仙人掌桿菌跟米酵菌都有可能,但兩種有其差異性。
仙人掌桿菌、米酵菌酸比一比
何美鄉指出,最可能原因仙人掌菌的毒素或是米酵菌酸所致,因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可能很類似。
但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攝氏 32 度的室溫,有研究顯示在 37 度就沒有繁殖能力。文獻上也並沒有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且推測是不會的。而仙人掌菌則是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
用餐數小時就發病「繁殖環境」是關鍵
何美鄉指出,討論繁殖的環境事關第二個死亡病例的病程。該名66歲的男性死亡案例,病程相當的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
這名個案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也可能該名病人在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
「因此推論米酵菌會造成此類病程的機率不大,而仙人掌菌則可以。」過去死亡的案例中是可以從腸胃道的排泄物分離出仙人掌菌病原體,但何美鄉也指出,一切是科學討論,結果仍靜待調查。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