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比起米製品,你更該怕玉米、椰子!專家解析「炒粿條」可能致毒原因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持續延燒,根據衛福部召開的專家會議討論,初步認為是像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或仙人掌桿菌等內生性毒素,此事也讓民眾恐慌不敢吃米製品,近期更有急診醫師則出面解析。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疑雲重重,網路不乏呼籲減少煮熟的米食,放在室溫下過久,避免將毒素吃下肚,甚至有人猜測是下毒事件所致,然而醫師也指出,米食和老鼠藥的可能性其實較低。

曾任職於醫院的急診醫師在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就表示,「最近的粿條中毒事件,已經超越了我急診生涯見聞所能解釋。我還真的沒遇過這麼兇猛的病程,這一定要好好查清楚。」

老鼠藥、殺蟲劑的可能性曝

醫師指出,若吃進老鼠藥、殺蟲劑、農藥可能性低,跟現在病人症狀出現的肝腎衰竭完全沒一點機會,更怪的,不是每個個案都很嚴重,有的症狀輕微連就醫都不用。

因此專家都猜是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特別是症狀和兇猛的病程如出一徹。而Bongkrekic是一種印尼的傳統食品,由發酵椰子製成,而會產生bongkrekic acid的菌,就常發現在椰子和玉米內。

椰子和玉米問題比米食嚴重

醫師指出,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富含的脂肪酸提供了菌生產bongkrekic acid的環境。歷史的中毒事件,幾乎都跟椰子、玉米的發酵製品有關,所以與其恐慌不敢吃粿條,應該更要怕玉米和椰子製品。

但也因為它很罕見,大多數case report都在中國和印尼,所以檢測困難,治療沒有相關的指引,對醫療人員和衛生單位都是挑戰,而毒物困難的地方不是抽個血放到機器裡就什麼答案都出來了。

為何炒粿條跟玉米、椰子有關?

但也有不少民眾發問,「米發酵菌酸這種毒素,不是在含有玉米或椰子成分的產物上比較容易發生,米製品比較少見嗎?怎麼會發生在粿條上呢?」

「農藝女孩看世界」就發文指出,工廠出貨給餐廳的現成粿條,並非全是全米製品,若是純米做的,比如客家庄店主一大早起來磨在來米漿、蒸煮、切條的客家粄條,很費工,口感完全不會Q。

反而這類店家,為了調整口感或成本考量,市面上的粿仔條通常都有添加地瓜粉或是玉米粉來調整比例,不會是純米做的,因此也從原頭原料進行調查。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