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製品遭誤解引恐慌!王必勝宣布「米酵菌酸」正式改名「邦克列酸」

台北市信義區遠百 A14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中,截至目前 4 月 3 日最新統計,共累積 31 例受害者,其中 2 人死亡、多人命危救治中,其中更驗出兇手「米酵菌酸」,也使「米製品」受到誤解。為此,衛福部今(3)日上午邀集各領域專家會開會討論,正式將「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

日前北市衛生局、食藥署均透過檢驗方式,從死者、輕微患者及寶林茶室廚師手上驗出「米酵菌酸」,讓民眾恐慌,食品業者大受影響。「米酵菌酸」這是一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細菌汙染所致,真正的元兇是「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

唐菖蒲伯克氏菌分泌致命毒素

根據研究,「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在一定條件下所分泌生成的毒素「米酵菌酸」,不只無色、無味,還好發於室溫、酸鹼值中性、含鹽量2%以下及發酵1-2天的脂質食物之中。由於多數民眾以為「米酵菌酸」與「米」製品有關,使得民眾不敢吃相關食品。

有鑑於此,衛福部上午特別邀請民生、食品、毒物專家及臨床醫師召開專家會議,大家一致認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在含有玉米或椰子成分的產物上比較容易發生,米製品則較少見。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為了避免民眾恐慌與誤解,與會專家一致決議,將「米酵菌酸」更正為「邦克列酸」取其菌種的英譯,後續也會建議教育部收錄辭典時,也應改為「邦克列酸」。

無解毒劑應改以「血漿置換術」

王必勝強調,目前邦克列酸中毒最有效的方式是血漿置換術,跟洗腎不一樣,毒素無法用洗腎洗出來,有專家用個案報導用血漿置換術效果最好,但因個案數少,也會請臨床端醫師可以參考使用。

另外解毒劑有可能是有用的方案,因為國際案件太少,在治療方案有實證治療的有限,目前標準品也已經到貨給臨床治療進行參考,並將相關檢驗數據整理,未來也會擬定相關指引。

而農業部也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有四個型,有三型會造成植物病蟲害,另一型椰毒病源是唯一會產生邦克列酸的亞型,不會對植物造成危害,因此在農業研究室較少的,目前會發起相關研究案,探討在台灣的食物和環境分布進行研究。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