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放在現代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敘述:因為頭痛非但是一種病, 還是一種造成病人的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的疾病,必須由專科醫師適當診斷與治療,不能忽視其影響性。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內科主任洪嘉蔚指出,根據第三版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原發性、次發性及其他頭痛疾病多達十幾種。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就是偏頭痛。偏頭痛(Migraine)指的不是頭部一邊的疼痛,而是一種有特定症狀的疾病。
偏頭痛常見症狀,符合 2 項就得提高警覺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偏頭痛在台灣 15 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為 9.1%,以 20 至 50 歲的人口比例最高,男女比例約為 1:3。在不使用止痛藥或止痛藥無效的情況下,偏頭痛會持續 4 至 72 小時。其症狀特徵包括:
- 單側
- 搏動性
- 疼痛程度中或重度
- 日常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會使頭痛加劇
若頭痛發作時,符合上面特徵的其中 2 項,且伴隨噁心、嘔吐、畏光及怕吵其中一種症狀,就有可能罹患了偏頭痛。
偏頭痛的藥物治療
洪嘉蔚表示,若是頭痛發作越來越頻繁,連續 3 個月都有每個月 15 天以上的頭痛,極有可能已從陣發性偏頭痛轉變為慢性偏頭痛,需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
第一線的預防性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鈣離子阻斷劑、抗憂鬱劑等,雖然效果極佳,但仍有少部分病人無法緩解頭痛,或是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
最新的偏頭痛預防藥物為 CGRP 拮抗劑,其副作用較少,但藥價昂貴,健保限用於慢性偏頭痛且第一線預防藥物無效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病人,需事前審核通過方可開立。不符合健保條件的病人,亦可自費使用。
偏頭痛的非藥物治療
由於偏頭痛有多重致病機轉,確切原因不清楚,且每個人的原因不盡相同,可能受到內在或外在因素影響,像是天氣變化、壓力、睡眠不足、閃爍的燈光刺激、飢餓、荷爾蒙變化、禁食或脫水等,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偏頭痛患者也應於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上適度調整,避免復發。
- 規律的生活作息,固定的睡眠時間。
- 減少攝取刺激性飲料及食物,如減少含咖啡因飲料、乳酪、巧克力、含味精或硝酸鹽的食品。
- 規律的運動,足夠的水分。
- 保持適當的體重。
- 評估心理及精神狀態,如情緒問題、同儕問題、課業問題等。如有需要,安排心理醫師評估及治療。
- 其他治療方法,如生物回饋和壓力處理技巧等。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有些患者是在開始運動後,頭痛的程度、頻率都下降不少,因此建議應養成運動習慣,且以有氧運動為優,因為太過激烈達到無氧運動,反而加重頭痛程度。有氧運動能帶給身體一些規律的刺激,但又能緩解頭痛。
規律有氧運動
每週 3 天、每天 15 至 30 分鐘(可以累加,例如早上 5 分鐘、晚上 10 分鐘)、有點喘但又可以說話的程度。
偏頭痛雖然不會致命,但發作時對病人的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影響甚鉅。醫師提醒,患者應盡早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經由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可降低陣發性偏頭痛惡化為慢性偏頭痛的機率。
文/賴以玲 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