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22 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顯示,台灣大約有 200 萬左右的人口為氣喘所困擾,等同每 10 個人就會有 1 個氣喘患者。「世界氣喘日」呼籲氣喘患者平時應定期回診監測氣喘控制狀況,提早預測氣喘發作的可能性,同時預防其急性發作或惡化,影響到生活品質。
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為提升氣喘認知及照護,將每年 5 月第 1 個禮拜的星期二訂為世界氣喘日(今年的 5 月 7 日),主題是「氣喘衛教賦能」(Asthma Education Empowers),呼籲氣喘病人學習管理自身疾病及瞭解就醫的時機,才可以有效降低氣喘發病率及死亡率。
自我監測與定期回診才能降低發病率
依據 110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數據,12 歲以上氣喘病人過去一年內曾發作的有 21.6%,大約每 5 位氣喘病人,就有 1 位氣喘控制不佳,其中有 21% 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15.1% 曾因氣喘發作至急診就醫。
許多風險因素會影響氣喘控制,進而誘發氣喘症狀,包括過敏原及非過敏原的刺激物,而定時監測是了解氣喘控制的關鍵,建議氣喘病人可以使用「尖峰呼氣流速計」,以確認氣喘有無發作及肺功能狀態。至於哪些病人特別需要持續測量尖峰吐氣流速呢? 其中包括:
1. 年齡 5 歲以上持續性氣喘的病患。
2. 曾經因氣喘急性發作而住院者。
3. 對氣喘症狀察覺能力欠佳的病人,如老人、小孩 。
4. 曾發生近乎致命的氣喘發作者。
3 要訣幫助病人掌握氣喘控制減少復發
除了做好氣喘自我管理,配合醫囑用藥治療及定時回診,更是長期穩定控制氣喘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提供 3 要訣,幫助病人掌握氣喘控制:
要訣 1:減少曝露誘發環境
氣喘病人吸入灰塵、塵蟎、黴菌、動物毛髮等過敏原會誘發氣喘,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而菸害、氣溫變化、刺激性味道等非過敏原也是常見的誘發因子,建議可以配戴口罩,減少吸入冷空氣、二手菸、氣味強烈的噴霧劑及香水等,以降低氣喘發作風險。
要訣 2: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非食物過敏原所誘發的氣喘病人要注重營養均衡,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另外,規律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及場所,大部分的氣喘病人都可以正常運動,建議氣喘病人選擇健走、羽毛球等間歇性休息運動,並避免在乾冷、粉塵飛揚的環境運動為佳。
要訣 3:正確用藥定時回診
氣喘藥物主要分為急性發作治療及慢性保養藥物,氣喘病人須依照醫師指示,於適當時機使用正確類型及劑量的藥物,並定時回診追蹤,確認氣喘控制情形,長期氣喘控制良好的病人,若經醫師評估同意,也可以有減輕用藥與調整回診頻率的機會,達到氣喘照護最佳目標。
「吸入性類固醇」在 2006 年氣喘治療準則中被認為是持續性氣喘的第一線用藥。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指出,這種吸入性類固醇能夠有效抗發炎、降低氣管的敏感度、減少氣喘症狀的產生,可以是說氣管的長期保養藥物。
許惠春表示。一般來說,我們會讓病患使用吸入性類固醇來長期控制氣喘;另外,還會再配備短效急救吸入劑,讓氣喘者在急性發作時,能夠馬上舒緩。不過也提醒患者,短效急救吸入劑雖然馬上見效,但是長期使用下來,會導致心臟受不了、氣管變硬纖維化的問題,千萬別過度依賴。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