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歲的林先生,5 年來因三叉神經痛長期仰賴藥物治療。這半年因面部右側與牙齦區域的間歇性疼痛加劇,且出現如電擊般的麻木感,讓他無法飲食、刷牙,甚至連說話都感到劇烈疼痛。
就醫後,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小腦內的脊椎動脈嚴重壓迫三叉神經,建議進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在二者之間置入墊片以阻絕血管壓迫。術後,患者恢復狀況良好,生活品質也得到顯著改善。
三叉神經痛症狀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人體總共有 12 對腦神經,三叉神經是其中的一對混和神經,既含有能夠控制咀嚼肌的運動神經,同時也有收集小腦及面部資訊的感覺神經。
三叉神經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有 3 條分支,分布在前額區塊的眼神經支、臉頰區塊的上顎神經支及下巴區塊的下顎神經支。三叉神經痛通常出現於單側,輕觸、冷風吹或臉部運動都會使臉頰、上下顎出現如針刺、刀割等突然劇痛。
徐賢達指出,導致三叉神經痛的主要原因為年齡增長造成的血管硬化壓迫,腫瘤增生、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導致,其中以第 2、3 分支疼痛最為常見,好發於 40 歲以上的中年族群。
三叉神經痛治療
由於三叉神經痛並不會造成其他併發症,唯容易因疼痛加劇而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臨床一般會以藥物治療為首選,透過抗癲癇藥物阻斷神經傳導,藉此降低疼痛感,適用於患有多重共病或醫師評估不適合開刀的族群。
若是藥物治療成效不彰,就需考慮外科手術介入。過去,通常會採用神經阻斷燒灼手術,結合電腦斷層定位,將 1 根細針通過顱底放到三叉神經中,再予以 60〜80 度的熱能讓三叉神經中的感覺神經麻痺。
徐賢達進一步說明,神經阻斷燒灼手術可能有造成面部大面積麻木,以及咀嚼肌力減弱的情況發生,並且在 1 至 2 年內,等神經新生後就可能導致症狀重新復發。
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則不需切斷神經且復發率趨近於零,醫師會從後顱窩進入,在高倍率顯微鏡與聽神經監測的輔助下,撥開脊椎動脈,避開脆弱的聽神經,將抗沾黏的人工墊片置入動脈與三叉神經之間,減少血管對神經的壓迫。
徐賢達主任提醒,三叉神經痛初期症狀與牙痛痛感相同,常被誤診而拔牙,若民眾自覺疼痛範圍擴及臉頰、上下顎等區域,或是經牙醫治療仍未改善,建議至神經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制定治療方針,避免疼痛加劇。
文 / 黃慧玫、圖 / 孫沛群
延伸閱讀:
頻頻牙痛看牙醫卻未能緩解?恐是三叉神經痛作祟!中醫 3 招治療難解三叉神經痛
疼痛15問/神經痛可以自己買成藥吃嗎?藥物治療常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