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被認定是非藥物治療中最好的治療方法之一,目的在解決失眠問題,先了解造成失眠的原因,藉由認知、行為改善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打破失眠的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同時透過睡眠檢測找出生理異常的失眠因素,當同時排除心理和身體的障礙,更能有效治療失眠。
55 歲的林先生長期苦於失眠,嘗試過各式民間偏方卻反覆無常,以致依賴於助眠藥物。後來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I),林先生的焦慮得以緩解,睡眠品質也有所改善,不過並尚未完全恢復,特別是半夜易醒和多夢的問題持續困擾著他。
在經過專業建議後,透過詳細的臨床評估和睡眠檢查,發現林先生除了心理狀況,還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影響他睡眠問題的重要因素。
經過心理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林先生得到了全面性的改善,並依醫囑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林先生現在的睡眠狀況和日間精神狀態已恢復到 10 年前的健康水平。
找出主因再對症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
由於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 10 億顆。深耕失眠治療的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目前失眠治療的方式「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最理想的方向是,先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
以個案林先生的例子來看,吳家碩表示,臨床上協助個案解決失眠問題的理想路徑,應是於心理治療前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以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臨床上解決失眠問題應身體與心理都兼顧
如果病人是無合併生理異常的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最有效方法。尤其是個性要求完美、焦慮緊張的人具備較高的失眠風險,一般整體來說透過 6 至 8 次認知調整策略、助眠行為的治療方式,就有機會改善失眠問題。
如果是合併有生理異常狀況的失眠者,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以盛行率高達 15% 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包括:
- 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
- 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
- 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將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
- 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 10 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
吳家碩最後呼籲,睡眠原是自然的生理需求,若有失眠症狀應徹底找到原因方能有效治療,免除對於安眠藥的依賴。
文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