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尚未結束,且流感等上呼吸道傳染病仍持續流行[1],其中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2] ,即便人體處於健康狀態下,肺炎鏈球菌還是可能潛伏在鼻腔內,讓許多人成為無症狀帶菌者,一旦免疫力下降,細菌就可能侵襲器官而生病[3],因此,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成了當前應正視的議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及慢性病防治委員會主委吳至行醫師說明,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減少感染的機會,甚至能預防感染後演變為重症,把傷害降到最低。
肺炎鏈球菌感染復發率高 後續病程惡化快
「若肺炎鏈球菌引起侵襲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吳至行解釋,肺炎鏈球菌是革蘭氏陽性雙球菌,而非病毒,透過空氣飛沫所傳染,且與人體不相容,是所有引起社區型肺炎中最常見的細菌之一。肺炎鏈球菌擁有超過 90 種血清型[4],因此復發率高,感染症狀相較於其他呼吸道疾病更加劇烈。感染初期大多從肺部先發病,類似一般感冒,但後續惡化速度快,常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千萬不可輕忽其嚴重性。
5 歲以下幼童以及 65 歲以上長者,屬於感染肺炎鏈球菌的兩大高危險族群[5],主要原因是免疫力較低,易埋下感染的危險因子。吳至行指出,身體需要經過歲月累積才能產生足夠的抵抗力,嬰幼兒及幼童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像是兒童常見的中耳炎就可能由肺炎鏈球菌所引起;長者本身容易有多重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也會提高感染機率。
感染肺炎鏈球菌埋後遺症 醫師:增加三成洗腎風險
「抗生素就算可以把肺炎鏈球菌殺死,依舊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吳至行說明,治療上,雖然藥物仍有一定成效,但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研究顯示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即便痊癒,未來仍會增加三成洗腎風險,甚至提高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醫師強調,近期兇猛的新冠疫情,其實也與肺炎鏈球菌感染息息相關,曾感染過肺炎鏈球菌的人,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也更高,反之亦然,因此,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後續也可能對身體造成長期的傷害。
現有公費 PCV13/PPV23 疫苗 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
為了降低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或死亡之機率[6],目前政府提供公費補助 65 歲以上的長者 PCV13 與 PPV23 各一劑[5] ,55 至 64 歲的原住民則補助一劑的 PPV23[7],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應儘速接種疫苗。吳至行指出,肺炎鏈球菌在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兩種公費疫苗涵蓋不同的血清型,能提供民眾更全面的保護力,建議符合公費資格的長者完整接種兩種疫苗。若從未接種過任一劑疫苗者,應先接種 13 價結合型疫苗(PCV13),隔一年再接種 23 價多醣體疫苗(PPV23)。
接種疫苗有助降低感染 醫師:13 價與 23 價保護時效不同
但兩種公費疫苗究竟有什麼差異?主要區別在於血清型數量及保護效果。吳至行說明,疫苗的發展歷史悠久,最早一種是 23 價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PPV23),含有 23 種常見的血清型,透過多醣體刺激以提升抗體,但保護效果有限,僅約 5 年。因此後來發展出第二種結合型疫苗,即 13 價疫苗(PCV13),此疫苗結合多醣體抗原與特定蛋白質載體,能維持較久的免疫反應,長達 10 年以上,甚至推估可達到 20 年。但無論哪種劑型的疫苗,對我們身體都有絕對幫助,且兩者不會相互衝突。
75 歲三高病患染肺炎 曾接種疫苗避開嚴重併發症
吳至行分享臨床案例,一名 75 歲患有三高的慢性病患者,某次外出受了風寒,經近一步檢查後,發現是病毒感染誘發一般性肺炎。由於該患者先前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因此慶幸沒有出現二次感染,治療後也順利恢復日常生活。經過這次經歷,全家人更重視預防重於治療下也陸續接種了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感染機會。
根據疾管署的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中重症保護力可達 75%,能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及死亡機率[7] ,顯示接種疫苗對於降低肺炎鏈球菌威脅至關重要。吳至行呼籲,勤洗手、戴口罩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不二法門,也建議民眾搭配規律運動習慣及均衡充足的營養,維持身體免疫力。最重要的是要未雨綢繆,應積極接種疫苗以保護自身健康,即使不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也鼓勵自費接種,以發揮疫苗的最大效益並保障健康的生活品質。
文/呂佳恆 圖/楊紹楚
(以上資訊由輝瑞大藥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