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歲男愛吃 1 物罹口腔癌第四期! 味覺喪失、工作也丟了

檳榔與口腔癌的危害密不可分,但一名從事餐飲業的 72 歲蔡大哥年輕時不了解檳榔所帶來的傷害,並未對此有所戒心。直到吃了幾年後,嘴巴逐漸打不開,已經開始出現癌前病變,卻因為沒有明顯疼痛,加上工作忙碌,未曾正視問題。

蔡大哥在 56 歲那一年,牙齦反覆潰瘍才就醫,確診口腔癌第四期。總共歷經 30 個小時的手術後,才撿回一條命,但外觀和口腔功能嚴重受損,甚至是味覺喪失,導致廚師職涯終結,進而影響家中經濟,並深陷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後續更因放射治療導致的骨壞死和口腔內病變,陸續接受了 20 多次的手術處理,至今仍在復健。

口腔癌前期病變有跡可循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主委李楊鈞說,每年約有 3 千名國民死於口腔癌,特別是生產力族群。他說,要預防口腔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接觸誘發因子,包括檳榔、菸及酒,3 種習慣都有的人,罹患口腔癌機率比一般人高達 123 倍。

李楊鈞說,口腔癌前期病變並非無跡可尋,可透過口腔篩檢,在惡化前先發現病兆,並介入治療。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主委林伯彥提到,嚼檳榔除了口腔癌,也可能會造成其他牙齒問題,包括過度磨耗,導致牙齒敏感、牙髓出現外露、口腔黏膜出現纖維化,連吃飯都有困難。

對於口腔癌的前兆,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口腔癌防治委員會主委吳家佑指出,臨床上大多數會主動就診的原因是口腔潰瘍未痊癒,或是出現疼痛感,還有些人一開始是口腔下纖維化,但僅是部分人有症狀,不代表所有口腔癌都有疼痛潰瘍,有些是癌前病變相當長一段時間,才逐漸變成口腔癌。

口腔癌就醫常是晚期

吳家佑說,口腔癌的變化速度不一定那麼快,也不見得有疼痛症狀,很多人看診都已經是晚期。他提到,口腔癌的出發點通常是口腔黏膜,從嘴巴裡面有異狀時,初期就治療較不會影響顏面,但若長到外面,連帶皮膚和牙床都可能有異狀。

許多嚼檳榔的人認為可提神,但吳家佑說,檳榔本身是有成癮性,嚼的時候身體會發熱,進而導致提振精神,卻會帶來其他副作用,建議戒除嚼檳榔習慣,以其他方式取代為佳。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主委李楊鈞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口腔癌防治委員會主委吳家佑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主委林伯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