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的父親柯承發因罹患肺癌病逝。對此,有醫師懷疑柯爸爸曾在離世前經歷所謂的「無效醫療」。到底什麼是無效醫療?其與安寧緩和醫療有何不同?醫師帶你一次看懂。
什麼是無效醫療?
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將無效醫療定義為:當治療病人時,若醫療服務只是延長其末期的死亡過程,之後的處置也應被視為無效。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曾指出,目前在台灣醫療體系中,無效醫療雖然佔健保不少的支出,但是目前難以改變此現象,原因在於,站在臨床第一線,往往最常看見病患家屬出於不捨或無法放下,進而堅持由醫師為病患做持續性但無法達成治療目標的醫療行為。
無效醫療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差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強調,無效醫療和安寧緩和醫療的差異在於,無效醫療的治療目標在於拯救病患,並以重症加護病房最常發生此狀況;反觀安寧緩和醫療則非以拯救病患為目的,而是採用支持療法,讓病患以舒適的方式至其生命停止,同時,醫師也會將病人轉至普通病房,並鼓勵家屬陪同。
姜冠宇表示,無效醫療因為持續為病患救治,但病患既無法被治癒卻還要承受治療的痛苦,因此,臨床上醫師往往不建議採用此方式。若是病患已經出現標靶藥困境或器官衰竭的不可逆情況,其實就可以判定其適合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讓生命尊嚴畫下句點。
什麼人適合無效醫療?什麼人適合安寧緩和醫療?
大多數醫師都不建議病患實施無效醫療,換言之,病患如果已經使用維生醫療,例如:化療、洗腎等等一段時間,而且可預期僅是維持病人生命徵象並無治癒效果,處於此情況的病患,醫師認為適合採取安寧緩和醫療。
值得注意的是,簽署 DNR 只代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電擊、CPR)等急救。如果想要拒絕使用呼吸器和末期洗腎等無效維生醫療,需記得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抉擇意願書,並申請健保或部分縣市政府提供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才能確保安寧善終。
此外,依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年滿十八歲具完全行為能力者,即有權利選擇簽署安寧緩和意願書,拒絕末期無效醫療。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