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歲少女受異膚折磨!臉腫像娃娃魚 醫揭 1 方法:還瘦 20 公斤

全身又癢又紅腫,還會有白白脫屑的情況,台灣預估有 200 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除了影響外貌,更造成心理負擔。一名 14 歲的少女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折磨,全身病灶也會流湯湯水水,且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臉部變得像娃娃魚般,身體也出現許多紋路。與醫師討論,使用新式藥物一段時間後,症狀改善許多,體重更是瘦下 20 公斤。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說,該名 14 歲的個案其實在 2、3 歲時異位性皮膚炎就已經發作,可以說是一位老病友,有異膚的問題長達 10 多年。醫師表示,患者先前都在診所就醫,也一直在使用類固醇,但大量接觸下,導致外觀有所改變。

陳奕先說,病人及家人輾轉了解到有新式藥物可用後,便到醫院就診,在雙方溝通下,持續治療半年,也成功申請到健保的生物製劑,幾個月後症狀逐漸改善。

陳奕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全球約有 10% 至 20% 的兒童與 2% 至 10% 的成人受影響,患者常會因劇烈搔癢、皮膚紅腫、脫屑等症狀感到困擾。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2 因素 醫:心情也是影響關鍵

陳奕先提到,異位性皮膚炎也與濕疹、食物過敏、氣喘及慢性鼻炎息息相關,而會發作的原因與環境更是脫不了干係,像是有些病患會說,自己出國到了日本,症狀好像變得比較好,除了乾燥是一個原因,「心情」更是影響重大的因素。

陳奕先指出,許多人都知道的觀念是過度乾燥或過度潮濕的環境,會導致皮膚狀態有變化,但心情對於異膚而言,更是非常重要的惡化因子,像是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等。

陳奕先表示,傳統的治療包括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及免疫調節藥物等,但許多患者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產生副作用,加上症狀反覆發作,也讓病人對於治療感到沮喪。

陳奕先說,有別於過去的治療方式,隨著醫學進展,現階段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等新型療法,可有效抑制發炎機制,降低發作頻率。醫師說明,生物製劑作用雖較慢,但相對穩健,對於年紀較大、三高患者及期待較保守治療的病人而言,生物製劑就是更為適合的選擇。

陳奕先指出,生物製劑 6 個月大的小朋友就可使用,而標靶藥物 2 歲以上都有相關適應症,可與醫師討論後,及早使用,也能達到長期穩定的控制。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三軍總醫院
諮詢專家: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