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感到頭暈、心悸、胸悶、胃食道逆流,卻查不出明顯疾病?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在作怪!自律神經就像人體的油門與煞車,當它失衡時,身體的各種機能都會受到影響!到底該看哪一科?該如何調整?一次告訴你答案!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會有哪些症狀?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潘怡如解釋,自律神經是掌管內臟功能的神經,因為它是神經自己管理自己,等於人無法自己管,通常出現的症狀是中軸症狀最多,包含頭暈、頭痛、喉嚨卡卡、過度換氣和胃食道逆流等,有時候還會手腳刺痛、舌頭發痛發癢,痛的位置跑來跑去。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身心科 或 家醫科?
潘怡如表示,有時候個案的情況很特別。例如,當患者前往腸胃科就診時,如果醫生為了安慰他而說「沒什麼大不了」,患者不一定會感到高興。像是他們進行胃鏡檢查時,可能會發現輕微的紅腫,但並沒有嚴重的情況。當患者因胸悶不適而就診心臟科時,醫生又告訴他「沒事」。他可能已經看過神經內科、胸腔科、心臟內科和疼痛科等多個科別,有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隨後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其實,在身心精神科的診療中,如果真的需要,我們會開藥,但並不一定會給予調整自律神經的藥物。我們會告訴患者:「放心,你確實是自律神經失調。」有些人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明確的答案。
自律神經就像「油門與煞車」,如何讓它恢復平衡?
交感神經在面對緊張情況時,例如感受到危險需要逃跑,會使肌肉充滿力量,這時候通常不會有食慾,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讓人能夠更快地逃跑。相對地,副交感神經則與睡眠有關。潘怡如說,在睡眠時,副交感神經應該是主導,促進放鬆,修復血壓和心跳,還有深度(曼波)睡眠等現象。那麼,如何才能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達到平衡呢?不能讓一個人整天只踩油門,否則零件會損壞,引擎也會過度運轉。
潘怡如建議首先要從心理健康著手。生活中應該有鬆有緊,不要安排過多緊張的活動,給自己留一些空間。潘怡如指出,許多現代人的時間安排非常緊湊,但如果能在一周中抽出半天或一天,專門留給自己,雖然感覺有些懶散,但這樣可以避免整個星期都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在運動方面,也可以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類型,建議選擇一些有氧運動來鍛鍊心肺功能,這與交感神經有關,還有一些呼吸緩慢而悠長的運動。
喝酒助眠?其實會影響睡眠品質!
對於比較焦慮的人來說,喝酒可能會帶來一些幫助,暫時讓人忘記緊張的感覺。但潘怡如強調,這類人在社交場合中常常感到緊張,因此更傾向於飲酒,使得他們在交談中變得更加輕鬆。然而,從長期來看,酒精的作用類似於麻醉,雖然能幫助人們快速入睡,但卻會導致夜間頻繁醒來,並非因為上廁所,酒精會使夜間睡眠變得片段化,導致人們不斷醒來。更可怕的是,如果一個人長期有飲酒習慣,即使戒酒幾個月後,睡眠質量仍可能無法恢復,依然會在夜間頻繁醒來。
熟睡幾個小時才算健康?別被數據誤導!
很多人關心深度睡眠的時間,潘怡如指出,通常對於正常成年人,尤其是 20 歲左右的人,深度睡眠(即所謂的曼波睡眠)在第三和第四階段的總時長大約占整個睡眠時間的五分之一,約 20%。除非睡眠時間達到 10 個小時,否則深度睡眠絕對不可能達到 2 小時。因此,1 個多小時的深度睡眠是合理的,大家不必過於緊張。此外,睡眠監測設備有時並不十分準確,因此不必對每一個數據都過於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緊張和壓力。
年紀越大越睡不著?這些方法讓你一覺到天亮!
許多人在四、五十歲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個時期被稱為「三明治世代」。在二十歲時,我們的深度睡眠通常占總睡眠時間的五分之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比例會逐漸下降。到了四十歲,我們會明顯感受到睡眠質量的變化,睡眠變得愈來愈淺。因此,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人來說,必須重視睡眠時間是否充足,並將其視為一項重要的事情。
潘怡如提出研究顯示,四、五十歲的人如果長期只睡五至六小時,與睡七至八小時的人相比,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會高出兩倍。此外,注意力和專注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議每天固定時間起床,並利用清醒時累積的睡眠壓力,當累積到十五小時後就可以入睡。若入睡有困難,可以考慮限制入睡時間,逐步提高晚上的睡眠能力。此外,光線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希望早一點入睡並早一點起床,早晨接觸陽光是非常重要的。
冷水潑臉、洗澡、按摩,這些小技巧讓你放鬆更快!
睡覺前的做法可以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化,例如用冷水潑臉就非常有效。有些人甚至會將毛巾浸泡在冰水中,然後敷在臉上,這樣在洗臉的同時也能讓呼吸變得更加緩慢。心理學中有一種方法稱為「冷水法」,透過在冷水中閉氣,可以自然地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晚上洗手、洗腳和洗臉,不僅有助於降低核心體溫,還能改善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此外,還可以進行伸展操、洗澡、泡腳或按摩等活動。最後,推薦進行腹式呼吸練習有助於改善。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