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K 心肝移植!醫師提醒:術後照護「這」件事是成功關鍵

以《專屬天使》和《給我你的愛》等經典歌曲為人熟知的歌手 TANK(呂建忠),長期飽受先天性心臟病困擾,近日宣布成功接受器官移植,成為亞洲首例。

他坦言,去年(113 年)在巡演結束後身體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開始崩潰,先是心臟開始衰竭,肝臟也隨之惡化,到 9 月已經無法站立,原本已經放棄活下去的希望,但到了 11 月收到捐贈器官的通知,決定接受「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

手術歷時 12 小時,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將他從死亡邊緣拉回。TANK 表示,自己罹患先天心臟病,多位家人也因此離世,如今的他比任何時候都釋懷,也比任何時候都懂得「活著」的意義。

心衰竭是「心臟癌症」,致死率達七成

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相關疾病長年高居第二名,其中心臟衰竭更有「心臟癌症」之稱,特別是末期心臟衰竭,病人 1 年內的致死率高達七成,因此,對於如何延長生命,度過鬼門關更是病友最後的希望。

高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峯鈞表示,心衰患者因心臟血液輸出量與身體器官需求量無法達成平衡,容易出現疲倦、心悸、下肢水腫、尿量減少;若持續惡化到需要心臟移植,也會影響其他器官造成肺水腫、肝腫大、腎衰竭等。

等待大愛器官時間長,重生過程煎熬

所謂「器官移植」是將他人身上摘取之器官,重新置放於受贈者身上,聽起來容易,但是大愛器官捐贈數實在強求不得,一切都是緣分。事實上,病患有機會獲得器官移植而重生,就代表有另一個家庭永遠要失去一個親人。

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指出,而心衰竭需要等待換心,是對病人是一件非常難熬的事情。在捐贈器官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有時需要使用長效或短效心室輔助器後,爭取橋接心臟而重生的生命,相當辛苦。

術後照顧是成功關鍵:「抗排斥」治療

若幸運獲得器官移植機會,也非就此健康無慮,術後照護相當關鍵。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術後照護的關鍵在於「抗排斥」治療,由於受贈器官屬於「外來物」,身體會自動啟動免疫機制加以對抗,因此需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減少移植器官排斥機率。

如果免疫抑制藥物用得太少,病患的白血球會攻擊植入的器官;輕則器官功能短暫受損,重則失去應有的功用、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藥物服用的順從性及醫囑遵從性越高,病患的預後、生活品質就有機會越好。

劉君恕進一步提醒,大部分的免疫抑制劑需長期、甚至終生服用。因此,病患應關心並瞭解自己的用藥,不可任意停藥或擅自增、減劑量,以維持正常生活品質。

諮詢專家:高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蔡峯鈞醫師三軍總醫院院長 洪乙仁醫師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 劉君恕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