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輔具不是退化 專家揭高齡運動3關鍵:低門檻、增能力、升自信

2025輔具長期照護大展中,介紹許多類型的輔具,但是大家對於輔具的使用,難道只能當輔助型工具甚至是被標籤化嗎?樂您運動創辦人姜智兼指出,用輔具是值得敬佩的事!甚至用對輔具,並融合輔具做運動,同樣可以強化肌力,更是提升長輩自我效能、自信與生活參與感的關鍵。

不想動?找出動機 開始動是尊嚴的延伸

長輩為什麼想運動?不只是健康,更是為了「自己做得到」,例如不用每次上廁所都等看護、不用為了洗澡請人幫忙、不用長期依賴尿布而感到失去尊嚴。

姜智兼分享,曾在台大醫院當研究助理時參與一項社區護理實習,老師讓所有學生穿上復健褲,要學生穿上復健褲,然後每人喝完一瓶礦泉水才可以睡覺,並在復健褲上如廁,親身體驗行動不便者的感受。對許多長者來說,有沒有可能他們想要運動,能自己完成一件事,重拾自我價值與生活尊嚴。

對很多長者而言,運動不是為了表現,而是為了能再跟家人一起出門、和孫子一起逛街、參與生活,而不是被照顧。這些目標才是長者真正的動力來源。

從研究角度來看,身體能力正是展現自我效能的重要基礎。當長輩覺得自己還能做到什麼,就會提升對自我的肯定,這也是自尊與快樂生活的來源之一。

運動要做得到才有用 

姜智兼說很多人說長輩要每天走30分鐘、要做肌力訓練,聽起來很簡單,但對一位平常就不舒服、身體不平衡的長者來說,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但如果換成助行車,晃動就明顯減少,走30分鐘就可能做得到。姜智兼強調,只要輔具選對、使用得宜,就能降低運動門檻,也讓運動變得安全且有成就感。

鼓勵長輩用輔具 對「願意做到」的尊敬

我們不能讓長輩覺得拿拐杖就是丟臉,用助行車就是退化。相反地,肯用輔具表示他想要努力做得更好,那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姜智兼分享,在美國知名遊樂園裡,因為很多人排隊要等很久,外國人擔心久站久走會腳痛,很多人就使用電動代步車逛整天,如果很多人用,就不會感到丟臉突兀。

輪椅、助行器也是運動器材

許多人誤以為坐在輪椅上就不能運動,其實透過正確設計,輔具本身就能成為運動媒介。姜智兼舉例,阿公若腳能使力,坐在輪椅上時,平常自己滑覺得沒什麼感覺,但如果孫子在後面輕輕拉住,讓滑動變得費力,從客廳滑到餐廳會開始痠,那就是肌肉受刺激、開始運動了。

他強調,肌肉的成長關鍵不在於次數多,而是強度夠。長輩可以用腳踢牆,再滑回來,如此反覆10次,大腿肌力就能有效提升。就算核心受傷、無法站起來,只要四肢有力,就能設計「自己滑+踢牆+滑回」的循環訓練。

健走杖不只有支撐 幫助「找回節奏感」

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專家分享一個案例:患者走路常出現碎步、不穩與步態障礙,但使用健走杖後,像變魔術一樣走得比較穩和順暢。

原因在於:

  1. 健走杖提供身體穩定支撐
  2. 更重要的是,健走杖本身可產生「節奏感」
  3. 巴金森患者常需要「視覺、聲音或動作引導」,健走杖是輔助工具

三大運動策略 輔具設計關鍵

  1. 降低運動門檻:使用適當輔具(如助行器、健走杖),讓不穩定或體能差的長者也能「開始動起來」。
  2. 用輔具做進退階變化:如拐杖改成助行車、輪椅中加入手推設計,都能讓運動強度更彈性。
  3. 融入生活情境中:像用健走杖到公園、在輪椅上做牆推、用手滑方式增加活動量,讓運動不再是「被逼著做」,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把輔具當標籤 而是放大能力

輔具的定義,不是彌補缺陷,而是維持或提升個人功能。姜智兼指出,就像帕運選手在分級中被評估的不是不能做到,而是「能做到什麼」,我們也應該用同樣角度看待每位長者的潛能。

使用輔具後,能自己出門、自己洗澡、自己參與社區活動,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成果。

使用輔具的好處:

  1. 提升運動門檻
  2. 用輔具可以進退階變化
  3. 比較好融入生活

錯誤使用輔具的「地雷提醒」

  • 讓長輩扶輪椅當助行器(重心偏後、容易摔)
  • 忘記評估長輩的實際需求,只給一種標準答案
  • 建議使用具煞車裝置的輪椅、輕便型雙杖、穩定性高的可調式輔具

雙杖比單杖好 若長輩堅持用單杖怎麼辦?

姜智兼說沒有不行,為了更好的施力,通常拐杖的設計高度會大約在我們的腰際,他有一個標準,可是長時間手處在腰際位置拿拐杖,我們觀察到很多長輩或是拐杖使用者,他的頭部會開始越來越低,不只駝背身體也會愈來愈歪斜。

若只是肌力不夠拿單杖,如果他真的很堅持,可以請他換手拿,若不想換手拿,或是單腳行動不便,不適用換手拿,或是中風患者半癱,建議選用可以調整高度的單杖,解決駝背的問題。

如果長輩兩手功能都是好的,建議還是可以交換手拿或使用雙杖,因為當我們拿雙杖的時候,我們的底面積是最大的,所以在走路的時候,穩定性是最好

我們也遇到很多人,他會有接受度的問題,尤其年紀越大,甚至他開始有認知功能障礙,他會覺得他沒有辦法學習,我們在教學上也會遇到困難。 這時候就先用他能夠接受的,先把他的拐杖換成長一點的杖,再來慢慢鼓勵, 有沒有機會用另外一隻手,讓身體維持平衡,避免駝背跟脊椎側彎

文/楊依嘉、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從打地鼠到智慧浴缸!輔具照護大展5亮點 助延緩退化、減輕照護壓力
糖尿病前期為可逆的慢性病 年輕提早就醫 不會是一輩子的病
世界糖尿病大會揭示:亞洲人就算不胖糖尿病風險也高 提早篩檢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