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20幾歲頸椎退化!早期警訊、非開刀處理法公開

肩頸痠痛、駝背、頭痛、手麻,你以為只是姿勢不良而已嗎?其實這些可能都是「頸椎退化」的警訊!亞東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林哲光提醒,頸椎退化不再只有長輩會有,許多年輕人因錯誤姿勢導致骨頭提早老化,壓迫神經影響日常生活。

年輕人也會頸椎退化?姿勢錯誤、長時間低頭!

現代人低頭滑手機、久坐打電腦已經是日常,但長時間維持這些姿勢很容易造成肩頸肌肉緊繃、痠痛。但林哲光指出這些痠痛不一定只是肌肉疲勞,有些人其實是頸椎退化的初期症狀。

林哲光分享不少年輕人會因脖子不舒服來就診,很明顯看到他進來的坐姿是駝背、頭前頃,像「烏龜脖」的姿勢,其實講話過程就會發現病患沒有維持正確的姿勢,脖子往前延伸的部位,也是痛的位置,但林哲光要求病患拉直回原本正確姿勢,會從一開始不適應會痠,到維持一陣子後反而比較舒服,這看起來可能是小問題,但林哲光提醒這已經是退化的第一步。

林哲光舉例,有20幾歲電腦科技工程師因長期低頭打電腦寫程式,導致頸椎椎間盤退化、甚至壓迫神經,出現手指握力減退、打電腦的手指活動度下降。

脖子退化不是小事!手麻、走路怪也是警訊

林哲光說明,頸椎神經是從大腦延伸出來的主幹,頭部到脖子是神經的起源,往下就是手腳的分支,如果頸椎退化壓迫到神經,影響的就不只是肩頸不適,而是整隻手腳都可能出現異常感,甚至連大小便、腸胃功能都會被連動影響,所以不能小看。

林哲光提醒,若出現下列症狀要高度懷疑頸椎出問題:

  • 手指靈活度下降、握力變弱
  • 持續性肩頸痠痛無法緩解
  • 手麻、精細動作變差(兩指夾不住紙張、手指動作遲鈍)
  • 走路像被「吊著走」身體緊繃難協調

下肢痛未必是腰椎問題?是頸椎退化神經壓迫誤導

林哲光提醒,有些患者一開始來診只是抱怨下背痛、腰痠,但經過詳細檢查後,才發現腰椎沒有問題,真正源頭是更上方的頸椎,是頸椎退化壓迫神經,進而影響四隻活動力。

患者情況就像是木偶人,因為上游神經被拉緊了,一動就整個肌肉會抽一下,不少患者直到出現這種吊著走的感覺,才意識到問題嚴重。

骨刺不一定是壞事 重點是「你有沒有症狀」

很多人聽到骨刺就害怕,林哲光解釋,骨刺其實是身體的保護反應,是為了增加脊椎穩定性。「骨刺本身不會痛,真正讓你不舒服的是它壓到神經了。」

林哲光建議,如果痠痛只是暫時發作,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先透過保守療法觀察,但如果出現明確神經症狀,就應進一步影像檢查確認是否要治療。

頸椎退化怎麼辦?一直吃止痛藥還是要開刀?

林哲光強調頸椎退化是「不可逆」但可以延緩過程,早期改善姿勢、加強肌力,是預防與控制的關鍵,開刀不是第一線選項。

手術不是唯一 醫師曝老師二度滑脫照打網球

林哲光分享老師的親身案例,這位神經外科醫師自己患有頸椎二度滑脫與嚴重神經壓迫,卻始終堅持不開刀。

「老師說他一樣可以生活,照樣打他熱愛的網球,雖然後來年紀大打不動,但那段時間他也活得很好。」林哲光說這不是害怕手術,而是老師認為自己還撐得住,不需急著動刀。

林哲光強調頸椎退化是不可逆的過程,重點不是退化了多少,而是是否能接受自己的症狀,找到共處方式。

手術不是換新零件 會犧牲活動度

林哲光提到脊椎有33節,每節都有活動意義,當你動了其中一節,固定起來,就會影響整體結構,其他節就要代償,結果加速整體退化。

更形容手術就好比牙齒拔一顆,隔壁那顆牙齒壓力就變大,壞得更快。開刀是把不正常的東西移除,同時犧牲原有的活動力,很多病人術後要持續熱敷,調整姿勢,都是術後要適應的生活調整。

非手術療法:PRP與神經阻斷注射能取代手術?

對於還不需要手術的患者,林哲光也說明目前較常見的兩種療法:

1. 神經阻斷注射:

一開始以止痛藥和局部麻醉為主,針對疼痛處進行緩解,適合短期止痛。

2. PRP增生療法

運用患者自體血液經離心濃縮後取得修復因子,注射於軟組織和椎間盤處,有機會刺激再生、穩定結構。

但林哲光強調PRP要有效,前提是椎間盤處於剛開始脫水、還沒破裂的階段,但這種階段通常沒症狀,所以來就診的患者常常已經乾掉、退化過頭了。

養頸椎5個日常保養方法

  1. 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看平板
  2. 電腦螢幕抬高,維持頸部中立姿勢
  3. 使用符合人體工學座椅與桌面高度
  4. 睡覺時枕頭高度適中,避免過高或過低
  5. 平時進行頸部伸展與肩頸肌群訓練

林哲光提醒,頸椎退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它的早期症狀,無論是年輕上班族或中老年人,若出現肩頸疼痛、手麻無力、走路不穩,應及早就醫,避免拖延成難以逆轉的神經損傷。

諮詢專家:亞東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林哲光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