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即將來報到,這天也是北半球日照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許多人以為夏至的日照時間最長,是最炎熱的一天,但其實不然,小暑、大暑,才會逐漸達到氣溫高峰。但夏至之後,因為氣溫逐漸轉熱,使得熱性疾病逐漸變多。

散熱醒神 5 穴位
- 風池穴
位置:凹陷如池,又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故稱「風池」,腦後兩側斜方肌旁凹陷處,約在耳垂齊平的位置。
功用:疏散風熱,清頭目,緩解頭痛、頭暈、改善不適。 - 大椎穴
位置: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處。
功用:去濕散熱,中暑後可刮痧緩解不適。 -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功用:疏通頭部經氣,有助於緩解頭暈、疲勞。 - 曲池穴
位置:彎曲手肘,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
功用:清熱退燒,疏邪熱,調氣血。 - 人中穴
位置:於鼻唇溝正中上1/3處。
功用:夏日昏沉時,用來醒神開竅的穴道。
夏至同時養心、養肺,健康一整年
在夏季時同時養心、養肺,早已實行久遠。日常多補充水分、多吃清淡利水消熱的食材,避免中暑,就是「夏養心」最佳方式;而傳統在三伏天時,運用三伏貼冬病夏治、處理氣喘等疾病,則是典型的「夏養肺」。
文章內容來源:夏至熱病易纏身,中醫提散熱醒神 5 穴位養心肺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