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齡 72 歲張奶奶,因左膝關節長期磨損嚴重,決定動刀置換人工關節,不過,術後她擔心年紀大造成復健進度不如預期;醫師評估後,建議他可以接受新型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許多人都有疑問,什麼是「外骨骼機器人」?醫師解釋,這種輔具可以客製化設定,也可以模擬如健身房重訓般的「阻力」加強肌力,對關節不好的年長者來說是個好用的工具。
長輩膝蓋卡卡復健慢 「外骨骼機器人」可助強化肌力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副院長周立偉,以前述個案為例進一步說明,該個案如同每個人家的長輩一樣,因長年操持家務,飽受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左膝近年來症狀加劇,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雖然過去他也曾接受注射治療,但效果逐漸遞減。
該個案最後同意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半年也積極配合傳統復健療程,不過她擔心復健進度不如預期迅速,後續採用新型「外骨骼機器人」,藉此精準強化肌力,達到「到處趴趴走」的目標。
復健使用「外骨骼機器人」 患者可在安全監控下進行重複性訓練
周立偉指出,民眾可能會以為「外骨骼機器人」是「人形機器人」,其實準確來說,應該更像是「會動腦的復健輔具」,協助高齡與術後患者進行關節活動與肌力訓練;它符合精準、安全、智慧三個目標。
周立偉解釋,外骨骼機器人是專為骨科術後、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及神經損傷患者所設計的智能訓練設備,患者可在安全監控下進行重複性訓練,減少照護人力負擔,同時提升復健成效,對於高齡者十分友善,可說是整合式復健照護的新里程。
若以前述個案為例,術後長輩原本膝蓋彎曲角度僅 109 度、行動吃力,經過每週 3 次、每次半小時,總共 12 次的治療後,彎曲角度提升至 130 度,膝蓋有力且穩定,日常行動大幅改善。後續病患也能完成南投溪頭步道逾 1 萬步的健行活動,原本下樓梯時膝蓋「卡卡」的不適感也明顯消失,膝部水腫問題同步改善。
周立偉強調,傳統復健在高齡病人身上容易受限於體力與關節負荷,外骨骼機器人可以依據患者的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調整支撐與阻力,導入感測與數據紀錄技術,具有主動驅動輔助、肌力與角度訓練、即時回饋與紀錄等功能,不僅提升安全性,更能量化訓練成果,使療程更具科學依據與治療效率,讓長輩有如親身感受「健身房般的重訓體驗」,大幅改善流失的肌力。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副院長周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