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年輕化,「五高」成趨勢!健診報告紅字代表什麼?專家教你看懂健診報告

許多人得知自己有「五高」問題,大多是從健診報告中得知。然而,看到各種紅字出現紅字,卻不知道是哪種問題,該掛哪一科。本次,請健康管理診所張君睿醫師分析關於血糖、血壓、血脂、尿酸等相關紅字該怎麼看。

高血壓

許多人對血壓升高毫無感覺,使得高血壓對於健康如同一個不定時炸彈。但高血壓確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可說是「沈默殺手」。然而,血壓是難以客觀量測的數據,因為每分鐘都會因為不同因素而有所變化。

張君睿指出,血壓會隨著不同因素而變化,如年齡、情緒、睡眠、活動、疾病等,並非固定不變。很多人習慣到醫院量血壓,但因為人到醫院通常比較緊張,使得血壓不自覺升高,數值當然不準確,這現象稱為「白袍症候群」。

他提醒,想正確量測到較為正確的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特別推廣居家血壓量測,以及 722 原則。「7」是連續 7 天量測血壓;「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 1 次;「2」是每次量 2 遍,就可以清楚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

血壓正常與否,可看看兩個數值,分別是收縮壓(高壓)與舒張壓(低壓)。一般而言,在健康狀態下,女性成年期的血壓水準平均低於男性。

血壓正常值

收縮壓:指心臟收縮時的血壓
★ 正常值:等於或小於 120mmHg。超過 130 mmHg 是偏高血壓,高過 140 mmHg 即是高血壓。

舒張壓:指心臟舒張時的血壓
★ 正常值:等於或小於 80mmHg。超過 85mmHg 是偏高血壓,高過 90mmHg 已有高血壓。

該看哪一科

心臟內科、家庭醫學科。

張君睿提醒,不管是何種年齡,正常血壓的標準都是 120/80mmHg 以下,超過 140/90mmHg 就是高血壓。然而,只要血壓介於 120/80mmHg~140/90mmHg 之間就屬高血壓前期,若不控制好,未來發展成高血壓的風險很高。

高血糖

高血糖對於身體有害,容易引起糖尿病,以及其他併發症。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主任醫師張君睿提醒,如果血糖有持續升高狀況,就需要留意,不是沒有紅字就正常,應取得一個正常、標準的血糖範圍才健康。

為了瞭解是否有血糖過高的問題,可從抽血檢驗 4 指標來看,分別為空腹血糖值、飯後血糖值、糖化血色素、隨機血糖值。如果發現數值不在正常標準內,建議尋找專業醫師尋求協助。

血糖正常值

空腹血糖值:空腹 8 小時後的血糖值。是最常使用的血糖檢驗指標。
★ 正常值:60〜99mg/dL,100〜125mg/dL 為糖尿病前期,若超過 126mg/dL 則為糖尿病。

飯後血糖值:用餐完畢後 2 小時的血糖值。飯後,各類營養會被分解、進入血液,改變血糖值。
★ 正常值:60〜139 mg/dL,若超過 200 mg/dL 則為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檢測血液中紅血球的糖化血色素濃度,當糖化血色素濃度越高,則代表血糖越高。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映人體近 2~3 個月左右的血糖情況。
★ 正常值:4〜5.6%。糖尿病前期為:5.7〜6.4%,若超過 6.5% 則為糖尿病。

隨機血糖值:指的是 1 天中的任何時間的血糖值,不分空腹或飯後隨時所測得之血糖。
★ 正常值:140 mg/dL 以下,若超過 200 mg/dL 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

該看哪一科

新陳代謝、家庭醫學科。

張君睿表示,治療糖尿病的目標為:空腹血糖值不超過 130mg/dL、飯後血糖值不超過 1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 7% 以下,年輕患者最好控制在 6.5% 以下。唯有好好的控制血糖,才能防止各種併發症的危害。

高血脂

血脂,指的是血液中的脂肪,包含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而膽固醇又分為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 HD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 LDL)。當血液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濃度過高時,為「高血脂症」。

張君睿提到,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肝臟中的膽固醇帶到血液中,而高密度脂蛋白則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若前者增加,就會使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形成發炎反應,逐步變成粥狀斑塊。

當血管壁的斑塊越來越多時,會使血管變得狹窄,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容易發生疲勞、頭暈等。若斑塊破裂還會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症,不僅可能失能,還可能立即死亡,不可不慎。

血脂正常值

總膽固醇:膽固醇是血液中主要存在的油脂之一。因為油脂不溶於水,所以會結合蛋白質,以脂蛋白的方式存在血液中。膽固醇雖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但如果太多,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等。
★ 安全值:理想濃度 <200 mg/dL。危險值為 200〜239 mg/dL,高危險值>24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 HDL):HDL 中有 50% 都是蛋白質,並且含較少量的膽固醇,可在血液中將過多的膽固醇移除,搬離血管壁,運回肝臟代謝,有「血液清道夫」之稱。
★ 安全值:男性>40 mg/dL、女性性>50mg/dL

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 LDL):含有大量的膽固醇,體積小。當血管中 LDL 過高時,就容易產生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恐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
★ 安全值:<130 mg/dL。危險值為 130~159 mg/dL,高危險值 160~189 mg/dL。

三酸甘油酯(TG):三酸甘油酯,又稱作中性脂肪,是一種油脂分子,為體內儲量最大、產能最多的能源物質。抽血檢測中,三酸甘油酯數值越高,就等於血管裡的油越多,越容易堵塞血管,而引起心血管疾病。
★ 安全值:理想濃度為 <150 mg/dL。若高於 150~199 mg/dL,為邊際高危險,就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及胰島素阻抗的可能性;高於 200~499 mg/dl,更增加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若升高到≧500 mg/dl,為嚴重高危險,甚至會有急性胰臟炎發生的風險。

高敏感性 C-反應蛋白(hs-CRP):是由肝臟細胞所產生的特殊蛋白,原本是一種發炎反應的指標,作為組織損傷的篩檢及監測工具。近年研究發現,發炎指標是評估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因子,且不受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血膽固醇及家族史的影響。
★ 安全值:<1.0mg/L 為低度風險,1.0〜3.0 mg/L 為中度風險,> 3.0 mg/L 則有高度異常的健康風險。

該看哪一科

新陳代謝科、家庭醫學科、心臟內科

張君睿說到,高血脂的影響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治療標準會依照患者狀況而有不同的標準。像糖尿病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族群,必須將 LDL 降到 100mg/dL 以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建議將 LDL 降到 70mg/dL 以下。

高尿酸

張君睿指出,尿酸高不一定會痛風,但是當一個人尿酸偏高,痛風的確是最常見的併發症。據統計,台灣成年人高尿酸血症比率男性約 4 成,而女性約 2 到 3 成,但痛風比率沒有那麼高,男性約 3%,女性約 1%。

他進一步說明,如果患者有高尿酸血症,又合併單一關節急性疼痛,就會懷疑罹患痛風。高尿酸血症的定義有兩種,一是尿酸濃度比正常人平均值多出二個標準差,另一種則是空腹血尿酸值>7.0mg/dL,就是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除了容易引起痛風外,尿酸結晶也可能阻塞腎小管引發腎功能異常,也會在心血管壁沉積使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尿酸帶有毒性,就算沒有出現尿酸結晶,也會影響腎臟功能,甚至產生急性腎衰竭

尿酸正常值

尿酸值:尿酸是身體代謝產物,從嘌呤(purine)代謝而來。體內嘌呤在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尿酸隨尿液排出體外。如果體內產生過多尿酸,或腎臟排泄尿酸不良,就會形成尿酸過高。
★ 安全值:男性超過 7mg/dL,女性超過 6mg/dL,就是尿酸偏高。不分男女的成年人空腹血尿酸值>7.0mg/dL,就是高尿酸血症。

該看哪一科

風濕免疫科、新陳代謝科。

高尿酸不一定要治療,但如果尿酸值在 6.5 到 7mg/dL 之間,合併出現痛風性關節炎或腎結石,或已產生痛風石,就得積極控制尿酸;若尿酸值飆升到 9mg/dL 以上,就會建議用藥,避免痛風等症狀反覆發作。

高脂肪

外表看起來瘦,內臟脂肪不一定少,泡芙人就是這類代表。體脂肪過多會造成肥胖,一般來說,國人男性正常體脂率在 15~25% 之間,女性則落在 20~30% 之間,過高的體脂率與慢性疾病密切關係。

體脂肪可分為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則圍繞在器官周圍,主要用於保護內臟器官,但如果在體內堆積過多,就會提高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張君睿指出,內臟脂肪跟腹部肥胖有最直接的相關性。

文獻指出,肥胖者通常因較多內臟脂肪導致代謝症候群,其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都比常人高出許多。除此之外,更有研究提出,過多的內臟脂肪會讓罹癌機率提升,並影響治療後的復原能力。

內臟脂肪正常值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利用妨礙電流流通的阻力來量測,相較肌肉和血液,體脂肪和皮膚之導電性較差所以阻抗高。但分析時仍然須考慮許多因素,如種族、性別等,都容易影響檢查結果。

雙能量 X 光掃描儀(DXA):是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檢測工具。它運用兩種能量不同的 X 光通過身體,計算出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密度,進一步推算出人體脂肪與肌肉組織的含量,可同時進行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的質量評估。
★ 根據 DXA 檢測出的內臟脂肪面積(VAT),VAT 小於 100 cm2 為正常,100~160 cm2 為風險增加族群,面積大於 160 cm2 時為高風險族群。

電腦斷層掃描儀(CT)和磁振造影掃描儀(MRI):最精準的測量工具,但 CT 輻射劑量相對較高,MRI 則需時較長,兩者的檢查費用較高,因此多用於研究使用。

腰圍:男生的腰圍超過 90 公分,女生的腰圍超過 80 公分,表示腰圍過粗,也可以合理推論,這種情況反應出內臟脂肪可能過多。

該看哪一科

新陳代謝科、家庭醫學科

張君睿表示,一旦內臟脂肪開始囤積,除了影響身體小腹突出,逐漸演變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甚至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建議應從飲食、生活、運動來改善。

諮詢專家: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主任醫師 張君睿

文、編輯 / 黃慧玫

延伸閱讀:
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健檢必做的 7 種癌症檢查」
女性 30 歲後必做的五項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