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癌症的患者會出現很多症狀,例如易疲倦、嗜睡、憂鬱、食慾不振,而這些症狀往往會讓病患變得體力衰退,甚至抵抗力變差。一旦出現進食障礙,就可能產生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體能不堪負荷,而出現「癌症惡病質」現象,成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必須及早診斷與處理的重要問題。
癌症惡病質究竟是什麼?
究竟什麼是癌症惡病質呢?癌症惡病質指的是人體因腫瘤(癌細胞)導致身體釋放大量發炎物質,造成代謝機能紊亂、異常,再加上食物攝取量減少,使體內「代謝分解」速率高於「代謝合成」,進而引起的一連串不適現象。
而出現癌症惡病質的患者體重會在6個月內下降超過5%或BMI低於20,較瘦弱的病人體重下降超過2%,嚴重時看起來就是俗稱的「皮包骨」。出現癌症惡病質後,病患容易發生感染、栓塞、心衰竭和死亡的危險,也會影響睡眠與社交等生活品質的問題。
臨床研究顯示,特別是頭頸癌病人在治療前後,約有60-70%的患者可能發生癌症惡病質現象,比例相當高。根據台灣癌症治網的衛教資訊顯示,癌症病人有30~87%會有惡病質的症狀,有22%病人是死於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
引發癌症惡病質的原因
而引起惡病質的原因主要有下面5個:
一、因癌症導致的新陳代謝改變:
在癌細胞當中代謝的模式,葡萄糖代謝最主要是轉變成乳酸,來供給癌細胞的生長或者是分裂。而癌症病人因體內細胞激素、脂肪移動因子及蛋白質移動因子使得代謝速率改變,導致基本代謝紊亂,病人會有基本代謝速率增加、肝醣分解增加,並會使用到蛋白質產生負氮平衡、葡萄糖不耐症、胰島素拮抗、脂肪及肌肉組織分解增加,而導致營養耗損問題。
二、腸胃道腫瘤或腸胃道病變:
若有腸胃道腫瘤或病變,會直接影響到病患對於食物的攝取、消化與吸收等功能,使得病患變得快速消瘦、體力衰退。
三、因癌症引起的症狀:
當癌症病患出現例如疼痛、味覺改變、口腔炎、口乾等症狀,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對食物的攝取就會產生影響,也會導致食慾不振,讓體重下降、營養不良。
四、醫療處置作為:
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等都會有不同度與反應的症狀,例如化學治療會導致噁心、嘔吐、味覺改變及倦怠,這些都會影響患者進食的意願,進而造成營養不足而導到體力衰退與抵抗力變弱。
五、心理因素:
癌症與其併發症狀會影響病患的情緒,出現沮喪、憂慮、焦慮等反應,也會導致食慾不振或倦怠,進而出現體重下降的狀況。
癌症惡病質會出現3個階段
癌症病患出現病惡質的症狀,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3個階段:
1、前期:會出現厭食、體重下降(小於5%)、代謝異常等症狀,但由於這些症狀和化放療引起的食慾不振、疲倦等副作用症狀相當類似,很容易被忽略。
2、本期:大多會出現食量下降、體重大幅減輕(大於標準體重5%),以及BMI值低於20(正常值是18.5到24)與體內發炎物質增加等現象。
3、頑固性三期:在此階段的病患肌肉組織往往已被大量分解、代謝,所以不僅會有體能低落、皮包骨的現象,甚至可能連面對抗癌治療的體力也沒有。
通常進入頑固性惡病質頑固性三期的病人,在三個月內的死亡率就非常高。
癌症惡病質的醫療改善方式有3種
面對癌症惡病質的狀況,一般的醫療理改善方式有3種,分別是:
一、正確的補充營養:
包括每天或每餐提供不同而喜愛的食物,以增加進食意願。此外,當病人感到飢餓時就提供食物,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至於食物的內容,最好是不需太過咀嚼的食物,並給予高熱量、優質高蛋白質的飲食替代品,同時鼓勵病患多攝取水分。
由於癌症病人罹癌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建議出現惡病質的患者選擇低醣飲食,並降低及避免精緻糖類攝取。
二、藥物治療:
現在最主要是提供黃體素或類固醇這2類藥品供患者服用。其中黃體素可以增加食慾及體重,但可能會出現水腫、陽萎、血栓、陰道出血等副作用,只要是符合癌症引起的惡病質,即可獲得健保給付藥物 。而類固醇類藥品則可增加食慾及改善病人的精神,其副作用則有失眠、高血糖、抑制免疫系統、肌力無力等、水腫等。
三、行為治療:
多給予病人鼓勵,而且不斷評估病人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溝通及有計劃的會談,有助於病患心理建設,保持樂觀與正面思考。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