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大約每5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全台每年新增罹癌人數超過10萬人。癌症的發生來自於細胞不正常的分化,想要攻克癌症,決戰基因,更是醫界使命。
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表示,醫療AI可以完成這個醫療使命。未來,癌症有望成為一種可以在早期就被發現,真正意義上的讓癌症變成慢性病。不只是癌症,未來AI在整個大健康產業,都將帶來全面的改革。
「我的 70 歲願望,就是希望可以讓AI確實應用在醫療產業。」郭台銘指出。他進一步表示,希望透過AI來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未來,我們不用仰賴一年一次的健檢,有了這些大數據,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做健檢。」
善用大數據 每天都幫自己做健檢
不過,台大永齡健康研究院院長楊泮池隨即分析了精準醫學需要努力的目標:「我們現在的精準治療其實不算真的精準健康,因為大多是在疾病發生之後,才積極處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在健康或是亞健康時期就有所作為。」
精準醫學只是冰山的一角,最重要的是在亞健康族群做精準「健康」,他表示,這考慮到個人的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並根據患者的獨特背景和條件,指定治療、調理方式。他舉例,其實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的指揮型居家自我健康監控設施,像是我們常帶的運動手環、運動手錶,或是家庭智能機器人、血壓計,但是這些數據並沒有被有效收集,更沒有被有效利用。
不過,假以時日,他相信未來客製化的智慧型居家自我健康監控將具備「分析」資料的能力,像是冰箱會告訴你吃了不對的東西,或是收集告訴你盯著手機的時間太多了。「現在包括《新英格蘭期刊》上的研究,也會應用自我健康監控工具來協助掌控健康。」他舉例。
台灣發展醫療AI有絕佳機會
未來醫療發展皆建構於數據科學,可以細分成為醫療大數據(data science)、生物統計(biostatistics)、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等三大面向。
楊泮池指出,台灣在醫療AI化有著極佳的機會,因為台灣有良好的健康醫療照顧產業、享譽國際的ICT(資通科技)、高品質的研發環境、實力雄厚的製造業,期待在與國際知名大廠的交流下,能持續擴大並深化台灣醫學研究的發展。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精準醫療研究重要推手、美國范德堡大學癌症中心副主任石瑜表示,未來可望將醫療數據實際導入臨床,將病程進展、用藥及照護等訊息轉換成數據統計,透過AI提供初步建議,幫助臨床醫師進行決策。
對於醫療大數據的發展,台灣的優勢在於已累積二十餘年的健保資料庫。楊泮池表示:「大家都知道,台灣有很好的健保資料庫資料,但是過去因為個資的問題,無法使用。現在在永齡基金會的幫忙下,已經有10億筆的圖像資訊,可供大數據使用。」
石瑜期待,若能加以運用,便能建構屬於台灣人甚至華人的癌症研究資料庫,從中更能準確地進行診斷、用藥評估,讓台灣晉升為華人醫療的領頭羊。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