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明顯變冷,而2019年的最後幾天就會這樣冷冷、有點濕濕的度過了。而這種濕冷的天氣,最容易讓寒氣入侵身體,使得身體這邊痛、那邊痛,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只要注意身體5個部位的保暖,其實就不容易因為受寒而生病了。
容易受寒的5個部位
「熱脹冷縮」其實也同樣適用在人體身上,當體表血管接觸到冷空氣,就會開始收縮,遇到熱空氣則會擴張,而這一來一往的擴張,就會讓血管破裂,或是讓血管的斑塊剝落變成血栓,就容易引起中風,或是血栓;所以需要保暖的地方,通常就是血管比較多的地方。
頭頸
頭頸部的血管多,其中又有很多重要的血管,如果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腦部,發生時間快、搶救時間短,而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低溫引發的腦中風,最容易發生在進入低溫環境後2~3小時,開始出現手腳單側無力、說話不順、臉部不對稱的現象;但大家很可能以為那是太冷的問題,所以忽略了症狀,也錯過了治療時機。
口鼻
雖然呼吸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其實鼻子除了吸進氧氣之外,也負擔過濾髒空氣的功能,所以受到刺激就會分泌黏液,把病菌、髒東西擋在外面。
而人是恆溫的動物,所以吸進去的冷空氣也是一種刺激,鼻子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努力的「加溫空氣」,透過微血管收縮、釋放出熱量,把空氣加溫、加濕後,才會讓空氣進入體內。所以只要吹太多冷風,讓鼻子來不及加溫,就很容易過敏或是感冒。
胸腹
因為人是恆溫動物,體內的「核心溫度」會一直固定在攝氏36.5~37度左右,而身體會透過流汗、毛孔張開散熱、發抖來維持核心溫度的平衡;而胸口靠近心臟的溫度,其實就代表身體的核心溫度是多少,如果胸口跟肚子吹到風,就很容易讓心臟周邊的血管收縮,引起心肌梗塞。
毛孔
上面有提到,身體會透過毛孔散熱來調節體溫,所以在流汗、洗完澡、剛起床的時候,全身的毛孔是張開的,如果沒有注意保暖,就很容易讓身體出現一下子從熱變冷的「溫差」,就很容易感冒或是引起血管的不健康。
腳底
在心血管科的醫師眼裡,「腳」是第二個心臟。腳跟心臟一樣,容納了很多血液。如果用平均身高來計算,腳的血液要流回心臟,必須要往上1公尺,需要的壓力不會輸給要打出血液的心臟。但也因為腳承受我們的重量,血流特別緩慢,如果又常常處在冰冷的狀況,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身體缺血、缺氧而不舒服的情形。
一招保暖讓身體暖呼呼
雖然要保暖看起來很不容易,但其實只要把握一個重點「減少溫差」,讓這些地方可以維持一定的溫度,身體自然也可以暖呼呼。
而要減少溫差,最主要的就是這些地方不要直接接觸到「冷空氣」,並保持接觸「暖空氣」。像是溫差大的時候,可以戴帽子保暖頭部、並圍上圍巾保暖頸部,雖然看起來好像只是增加了兩個物件,但身體會很快覺得暖起來。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隔著衣物放上一塊暖暖包,記住一定要隔著衣物,才不會燙傷皮膚,而且這可以讓衣物的空隙間有暖氣流動,自然就不會冷了。
- 頭頸:帽子、圍巾
- 口鼻:口罩
- 胸腹:衛生衣、發熱衣、暖暖包
- 腳底:襪子
- 毛孔:毛孔張開時記得擦汗、穿上外套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