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多疫情報導覺得緊張焦慮?在大流行病下會出現的3種心理變化

對於台灣人而言,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至今,已經 4 個多月,從 2019 年的最後幾天,全台開始警戒,更在 2020 年 1 月 20 日成立中央疾病指揮中心,如此的超前部署,使得台灣有著被國際間讚譽的防疫成果,但是這場戰還看不見終點,一絲都不得鬆懈!

每天疫情不斷更新

隨著疫情的延燒,中央疾病指揮中心所發佈的確診案例已累積 382 例,死亡案例共有 6 人,有 91 人解除隔離,尚有 285 名仍在隔離病房治療中(累計至 4 月 10 日)。

爲了讓大家都對新冠肺炎有所認識,進而達到人人防疫的作用,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新冠肺炎的相關資訊。同時假消息也夾在其中,造成大家不知名的恐慌,像是疫情爆發沒多久,就掀起了一陣搶購現象,口罩、酒精等相關防疫用品都出現全台缺貨的情形,因進行了國家管制,才稍稍平息搶購風潮。

但各種民生物資的搶購,讓大型超市中都出現空無一物的貨架。各大製造業也都受到波及,許多商品暫停生產,隨著全球疫情越演越烈,停產帶來的後續效應,也正在日漸擴大中!

大流行病下的3種心理變化

身為當年領導抗 SARS 的公衛專家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就在粉絲專頁上分享人在面對大型傳染疾病時的心理變化。

圖片來源:截自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粉專

陳建仁利用圖示,清楚的描述出人身處在未知的疾病中,從驚慌狀態,進到學習狀態,最後來到成長狀態,這一連串從遭受苦難到重新站起的過程,也讓他想起當年 SARS 時,民眾的心理也經歷了猜疑、疏離抗拒、相互苛責和汙名化他人,然後再轉變成彼此同情、相互感恩、反省向善,最後進入到自我奉獻的情形,正巧這四個心理變化的階段,頭一個單字組成起來都成為了 SARS 這個字。

一起來看看驚慌、學習、成長等 3 種心理變化,自己又正在是哪一層呢?

1. 驚慌狀態

此時期會出現搶購多量的醫護用品和衛生紙,並且會在個人社群上散播抗拒或是憤怒的情緒,一出現疫情最新動態就會轉發分享。

2. 學習狀態

走過驚慌期,會開始放棄自己不能操控的事,對於會傷害到自己的新聞和行為出現不接納的表現。因著認識了自己的情緒後,會開始辨別訊息,不隨意散播假消息,並且進到防疫的責任,教導旁人該如何防疫。

3. 成長狀態

在這個時期,會開始顧念別人、協助旁人,不再只是單顧自己而已!更會拿出自己有的才能、金錢加入防疫作戰。除了在行為上與驚慌有極大的差別外,在心理層面上,也從恐懼轉為感謝和感謝他人,生活的盼望也隨之出現。

圖片來源:截自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粉專

精神科醫生鄧惠文在接受《今日媒體》訪問時也表示,防疫的壓力容易造成團體分裂,像是原本就看不對眼的人,在這個時候更會因為理念的不同,會形成更大的分裂。

要避免病毒造成身、心理的破壞,請大家可以想一想如何維持關係的連結,這也是在這場疫情中要面對的重要考驗。陳建仁也表示當大家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的時候,就能早日走出新冠肺炎的威脅,恢復正常的生活!

資料來源:

疾管署

鄧惠文粉絲專頁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專區不斷更新

美國新冠肺炎患者出現「腦部壞死病變」!專家:比發燒、咳嗽症狀更早

新冠肺炎症狀一變再變!小孩、老人、中年人的症狀有什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