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罩不罩?民眾很無感

iStock-1012479328

黃聖筑/綜合報導 許嘉真/美編

67歲的林憲文已照顧96歲重度失智症的母親8年多,由於家中經濟無法負擔看護費用,而且哥哥年紀大,弟弟身體差,所以由離婚單身的她挑起照顧重擔。但長期日夜照顧的壓力,讓他罹患了憂鬱症及心臟疾病。有回他帶母親至醫院檢查,醫師告訴他「媽媽身體機能不錯,會長命百歲」。他哭笑不得,因為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這則「老老照顧」的新聞,凸顯了國內長照的問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數資料指出,2017年2月後,台灣老化指數首次破百,代表人口撫養結構,將從撫養幼兒轉為扶養老人為主。而國家發展委員會更預估2018年的老年人口會突破14%,邁入「高齡社會」。因此,行政院於2016年9月通過「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

民眾無感的長照服務?

在現行長照2.0的17項服務項目中,針對失智症的長照服務推動項目,有日間照顧、團體家屋、居家服務、長照機構(失智症照顧專區)以及所謂的失智症共同照護服務計畫。

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推估現在台灣有26萬失智症病人,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大於等於1分的個案約佔61%,也就是大約15萬8千多人。

這些已經進入失智症病程的病人與家屬,最需要的是,例如:每日8小時的日間照顧模式、24小時的團體家屋跟失智症照顧專區等能讓家屬在照顧上減輕壓力的長照資源。但現況是許多民眾都感受到目前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呈現:「民眾不知、服務不足、分配不均」的三不現象?

因為,目前長照2.0政策中,大部分的經費都挹注於失智症共照中心、並且預期大量設置所謂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109年設置368個),來辦理以下7個項目:

1.認知促進、緩和失能的活動帶領
2.互助家庭
3.家庭關懷訪視及諮詢
4.家屬照顧課程
5.家屬支持團體
6.失智友善社區多元方案
7.安全看視創新方案等等這些服務。

有7大功能的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理應能嘉惠民眾,怎麼會產生上述的「3不現象」呢?因為,政府規劃忘了考量失智症病人的實際情形。

忘了考量失智症病人實際狀況的長照政策!

失智症可略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個等級,時常出現4大精神症狀(BPSD):

1.過動方面:躁動、具侵略性、興奮、抑制障礙(衝動行為)、易怒、異常動作。
2.精神方面:幻覺、幻聽。
3.情緒方面:憂鬱、焦慮。
4.生理機能:食慾或睡眠障礙、情感淡漠(對於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例如看到最愛的孫子來探訪,態度卻好像是像對陌生人一樣。)

無論輕、中、重度失智症患者,都有可能出現4大行為精神症狀(BPSD)。當行為精神症狀發生時,讓它們安靜下來都是難題,該如何參加前7項所規劃認知促進、緩和失能的活動?因此,只有極輕度與輕度失智症個案能受到長照2.0的服務。

而像96歲失智母67歲兒硬撐顧8年,可以發現具有行動能力的失智長輩,護理之家不收!養護機構也是不收!除非簽屬署約束或限制行動範圍同意書,或是失智症長輩已經到了臥床不具備行動能力,才會收住。

長照規劃需要有百年大計,而不是追求毫無實際效益的數字呈現,更不是為了展現執政政績,而急就章的搞了一大堆民眾無感的滾動式計劃,而真正需要長照協助的民眾卻感受不到到底照顧的資源增加在哪裡?更不用說要去哪裡找了!

副總統陳建仁說過:「說明具體可行的方案,比訂指標重要」。長照2.0從實施到現在,已經一年,希望政府能提供「讓家庭照顧者有感的長照服務,才是真正可行的長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