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感覺不適時 到底要看什麼科咧?

doctor-563428_1920

Line的通知聲響起,護理子編一打開對話框,發現是“線上問診”的朋友來訊息了,這次的詢問是來自我們家總編大人,前兩天上班不小心騎車跟人發生了擦撞,右邊身體撞上了馬路,在車禍的當下沒有什麼事,卻在晚上的時候發現有腹部在某個姿勢時會有抽痛的情形,他想知道他要去看醫生的話該看哪一科呢?

基本上如果在車禍中有受到任何撞擊,都建議到醫院做X光檢查,這是最保險的處置,因為有時候雖然看似沒有外傷,但是撞擊的力道有時候會讓我們看不見的身體出現受傷,所以發生的當下,如果伴有傷口存在,可以至各醫院的急診做緊急的傷口處理及相關檢查,如果當下覺得還好,沒什麼特殊異常,還是需要在當天內掛號一般外科或是去找你的家庭醫師檢查下,以確保身體的健康安全,當然這樣的流程也關乎到事後車禍賠償的處理。

真的很常被問 我這樣那樣不舒服應該看哪一科?

還記得在網路上看過一張插圖,作者也是護理師,插圖的內容是護理師在過年時,最常遇到的是親朋好友們有關於身體不適、或異狀的提問,圖畫呈現為一位護理師抱著一堆專業書籍回家,然後旁邊排著要問問題的隊伍。

這張圖護理子編真的超有感,其實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啟了這個健康諮詢服務台的服務了,舉凡要「看什麼科?」「我莫名想吐、拉肚子是腸胃炎嗎?」「我發燒感冒了,要怎麼處理?」「這個藥是吃什麼的?有沒有副作用?」「有推薦的藥物或醫師嗎?」等的問題族繁不及備載,但說實在的,醫療健康的領域實在太大了,有時候真的會不知道啊,護理師有專業,但也是有分科別性的。

民眾看門診前的迷思釐清

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刊物報導,由家醫科醫師簡單的向大家說明到底該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該要去到哪一個科門診尋求幫助,提供了5個建議:

  • 依症狀發生部位區分

就是大家所看見的醫院常見科別有心臟科、胸腔科、眼科、耳鼻喉科、腸胃科、骨科等,所以可以先將自己的症狀,按照發生的部位做區分,舉例來說出現頭痛、頭暈是頭部問題,適合的科別就有神經科、一般內科、家醫科 ; 出現腹痛、腹脹等,腹部就包含了腸胃、肝膽、胰臟、卵巢子宮等器官,適合的科別就有消化系內科及婦產科 ; 四肢關節處出現紅腫熱痛,適合的科別就有骨科、風濕免疫科、復健科。

  • 生理系統做區分

若症狀發生部位很模糊、很不明確,或同時發生在兩個部位以上,就可以按照身體生理系統來辨別,舉例來說呼吸會喘,直覺會是呼吸系統的問題,但是心血管循環不好也會導致,適合的科別就有胸腔內科、心臟內科 ; 像是出現急尿、頻尿、解尿困難、漏尿、血尿等腎臟泌尿生殖系統相關問題,男女皆可以找泌尿科、腎臟科,女性也可以至婦科就診。

 

  • 18歲以下的病人都看小兒科

是因為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生理發展都尚未成熟,藥物的使用劑量會和成人不同,所以都建議父母先至兒童專科來求診,如果有需要轉診至成人科,小兒專科醫師也會協助安排轉診。

  • 直接向醫院服務台詢問,或到家醫科、一般醫學內科就診

如果真的分辨不出來該看什麼科,都可以至醫院服務台詢問或是上到該院的網站來查詢 ; 不然可以直接選擇家庭醫學科,因為這是一門提供全家所有成員的照護科別,不論是剛出生的嬰兒、青少年、大人、老年人都可就診,因此當無法決定就診科別時,家庭醫師會是民眾們健康問題的第一道把關者,以提供周全而便捷的醫療服務。

  • 要看外科還是內科?

基本上按照人體器官分科別都有相對應的內外科的存在,所以有出現相關症狀要就醫的,建議可以先找相關的內科,透過問診、理學檢查、適當的檢驗、鑑別診斷後,如需外科治療的介入,內科醫師會協助轉至相對應的外科科別來接受手術評估及處置。

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骨科都屬於外科系,在診斷後可執行手術治療,但以上這些科別在基層診所中,除非是有手術房設備的一些大型診所外,大多只有提供內科的診療。

資料來源:

高醫就醫健康知能專刊-該看哪一科?

文/護理子編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