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因為蟬聯 38 年的榜首,是最被人注意的一種疾病。但其實十大死因中有 5 項都跟「代謝不良」有關,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也是新陳代謝的專家許惠恒就說,其實身體循環代謝不良造成的危害,比想像中還要重要。
許惠恒說,根據研究統計顯示,只要身體已經進入「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的機率會增加 6倍、高血壓增加 4倍、高血脂增加 3倍、心臟病增加 2 倍;「因為代謝症候群會有內臟脂肪堆積,而內臟脂肪會分泌『脂肪細胞激素』,會使得胰島素無法進入肌肉細胞、使用血糖,也就不能達到降血糖的幫助,就容易得到糖尿病。」
而脂肪細胞還會分泌讓身體器官發炎的激素,特別是會讓血管發炎、堆積過多的脂肪,就容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自然也容易造成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而腎臟在高血壓、高血脂的影響之下,負責代謝毒素的工作壓力變大,也容易引起病變。
代謝症候群
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而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
- 血壓高:超過 140/90mmHg。
- 腰圍過粗:男性大於 90 公分,女性大於 80 公分。
- 飯前(空腹)血糖高:超過 100 mg/dl 以上。
- 三酸甘油酯高:大於 250 mg/dl。
- 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不到 40mg/dl。
這5個指標有符合3項以上者就是代謝症候群。
但根據國健署統計,40~64 歲的人有 3 成都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而國健署科長李惠蘭說,40~64 歲的人,大部分都至少有代謝症候群的其中一項,而其中就有 5 成的人是「腰圍」超標,可以說「大肚子是肥胖、各種疾病的前兆」。
中榮院長許惠恒:熱量不減少,吃再健康也無效
而進入中年之後,代謝的問題會變得越來愈嚴重,所以很多人會開始補充很多營養素、吃很多「健康」的食物,或是挑戰各種不同的飲食法,像是低糖飲食、生酮飲食等。
但許惠恒說,其實不管是吃哪一種飲食,最重要的還是要「減少熱量」,每一餐吃少一點、吃七八分飽,這樣改變飲食才有效果。比如即使是優質的油脂,也不能因為可以幫忙清除低密度膽固醇就吃很多。
「我認為還是均衡的飲食才有長久的效果,比如低糖飲食,如果沒有去計算每餐的熱量,蛋白質攝取的量就會不自覺增加,反而對腎臟造成負擔。如果提高脂肪的攝取量,也會有酮中毒等其他的問題。每餐都要吃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奶類等食物,但份量、熱量都照比例減少,反而效果最好。」許惠恒說。
許惠恒表示,比如每一餐都要吃澱粉類,但可以把份量的 1/3 換成全穀雜糧,如果已經有代謝症候群,更可以把 1/2 換成全穀雜糧。「這樣還可以攝取到全穀雜糧中的營養。」
另外,許惠恒也建議可以喝乳品,根據國健署調查,19~64 歲的成人,有 99.8% 的每日乳品都攝取不到 1.5 杯,「牛奶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也有糖分,還有很多的營養素,是很好的食物來源,同時也可以代替部分的熱量。就是喝了牛奶,也要把它當成有熱量的餐點,其他的食物攝取就要減少。」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