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到39度、關節腫脹 竟然是「淋病」造成膿毒性關節炎

照片檔 ID:498098074

25歲的小美有天突然不明發燒到39度,腳踝出現紅疹、膝蓋腫大,她以為是關節炎造成的,就到醫院拿了3天的抗生素,但吃完也沒改善,只好轉去免疫科求診,才發覺竟然是「淋病性膿毒關節炎」。

關節炎也可以透過「淋病」傳染

淋病性關節炎(gonococcal arthritis)又稱淋球菌性關節炎,是人體感染淋球菌之後產生的併發症之一,在國外屬於最常見的關節炎,患者幾乎是其他關節炎的2倍多,台灣則因性經驗年齡層下降,也有人數增加的趨勢,4分之3的患者集中在15~30歲之間。

淋球菌可以經由尿道進入人體,導致身體黏膜局部感染,如尿道炎、攝護腺炎、子宮頸炎、直腸炎,甚至有咽喉炎、結膜炎但有4分之3的人不會有黏膜性感染,反而透過血管散布到皮膚、關節,引起皮膚炎、關節炎,或是心肌炎、腦膜炎,這類屬於「散佈性淋球菌感染」,其中又以關節炎最常出現。

急性患者感染2~3週後,就有可能出現關節炎,又以膝關節最普遍,再來是踝關節、手部的關節及肘關節,依照感染菌株不同,有單關節炎、多關節炎等不同呈現。由於是觸發免疫系統的疾病,女性的雌激素容易激發免疫反應,得淋病性關節炎的比率是男性的2~3倍。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形成關節炎

淋球菌性關節炎分為2型,第一型為上述的散佈性淋球菌感染,引起免疫反應,在血液或是關節液中產生免疫複合體,導致皮膚生出皮疹、關節發炎。這種免疫複合體是由抗體、抗原結合而成,也就是身體中的免疫細胞吞噬細菌、病毒、過敏物質而共同死亡後結合,是身體的正常自主反應。

照理來說,在一般情況下,小分子、可溶性的免疫複合體會經由腎小球排出,大分子、不溶的免疫複合體則被巨噬細胞吞噬消滅。但有時免疫複合體過多,會沉積在血管壁基底部,順著血流行走、在關節滯留,而已死亡的淋球菌會分解出脂多醣,擁有毒性,因此造成關節炎。

第二型的淋球菌性關節炎則為「膿毒性關節炎」,第一型關節炎比較屬於「多關節」,可能有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等,但第二型一次只會有一個關節疼痛。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先出現第一型關節炎的「多關節」症狀,後來才轉移成單一關節的疼痛,表示感染越來越深。

淋病性關節炎症狀

無論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都會有急性發燒到39度左右的現象,但第一型發燒時間較短,第二型則會持續4~5天。

第一型淋球菌性關節炎

急性發燒

皮膚出現分佈廣的皮疹、丘疹,或是帶血的膿皰、水泡,可能有疼痛感。約有60~90%患者會出現。

手腕、手指、腳趾、踝關節處有腱鞘炎現象,約有90%患者會出現。

除了膝關節炎之外,大部分會合併上肢關節炎。

第二型淋球菌性關節炎

急性發燒4~5天。

皮疹或腱鞘炎僅有33%患者會發生。

單關節炎,但66%患者會在嚴重單關節炎前,先發生多關節炎現象。

淋病性關節炎治療

由於這種關節炎是細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只要在急症期、還沒有發生其他病變時就醫,95%患者可以快速治癒。通常在注射抗生素之後,體溫會在2天內恢復正常,關節腫脹、疼痛會在幾天內改善。

不過要注意的是,淋球菌性關節炎可能會發生「僵直」,或是關節萎縮、肌肉萎縮等,造成患者行動困難,所以吃抗生素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請復健師協助牽引、固定,避免跑位。

另外,淋球菌90%以上都是經由性行為傳染,如果確診有淋球菌性關節炎,要連性伴侶也一起帶來治療,不然很容易再次感染、復發。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