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社區傳播,一般人到醫院時的防護相當重要,即使戴著口罩,還是可以可能有傳播風險。胸腔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過往的研究將醫院的環境污染分成4個等級做區分。
- 汚染區,第三級的地點:環境的陽性率 > 18%,包括加護病房、隔離病房
- 汚染區,第二級的地點:環境的陽性率 9-18%,包括候診區、急診室、隔壁病房的辦公室和準備室、產房、抽血站
- 汚染區,第一級的地點:環境的陽性率 < 9%,包括發燒站、電腦斷層掃描室、一般病房
- 汚染區,第零級的地點,環境的陽性率= 0 %,包括行政區、停車場。
依據每個風險等級,應該要有相對的風險管控措施。
黃軒進一步分析,研究從626個醫院環境的樣本,採集出來的歸類,結果發現你去「候診區(16.7%)」的感染風險,比你去「一般病房(5.5%)」更高,更易曝露在高汚染的區域。
COVID 19 的源頭,最有可能是你的手指頭
黃軒表示,由於環境容易污染,你平常去醫院接觸的物品,包括了候診椅,電梯、診間桌椅,門把,聽診器,醫生的袖子,領藥處、廁所、牆壁…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就是你的手指頭摸到了,也自己都不知道,也沒有印象。
黃軒引述,2012年一個美國和巴西研究團隊發現,一般人平均每小時觸摸公共地方的表面超過3次。
2015年,澳洲New South Wales University 的研究分析,發現人類還會控制不了會一直反覆觸摸自己的臉,而且每小時摸自己的臉不少於23次,當中包括頻繁地摸眼、鼻和嘴。結合兩個研究,就可以發現人們非常容易透過手指頭,將環境的污染帶到你的體內。
如何降低污染物傳播?
1.離開醫院前,看診後、領藥後,勤洗手
你要勤洗手或酒精噴手隨身攜帶。不然你一回家,又回傳播給家人了。這已經是被認定,什至,比囗罩更更效阻止任何病毒的傳播,一定要一生如此洗手、洗手、再洗手。
2.減少公共介面接觸
你的手指頭,不要好奇摸摸你周邊的物品,尤其是開放公開的介面,因為那通常是很多病菌的溫床。如果不小心摸到了,也別太緊張,再洗手就是了。
3.戴口罩,防挖鼻孔
黃軒表示,我我們不能把你的手指頭綁起來,叫你不能無自覺的挖鼻孔,但戴上口罩,是阻止你挖鼻孔,最有效的方法。「控鼻孔前,摸眼睛前,離開醫院前,污染物 ( Formites )就在你的手指頭上,你的肉眼看不見,那就請你記得,快去洗手吧!」黃軒表示。
編輯/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COVID-19/疫苗遇南非變異株效果剩一半!指揮中心公布WHO疫苗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