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旅遊復甦、各項大型活動的舉辦,民眾漸漸從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中探出頭來,雖然台灣順利熬過這場疫情風暴,但感染科醫師已經看到下場「隱形疫情」-抗藥性細菌已山雨欲来,抗藥性問題尤其在疫情下日益嚴重,未來這些患者面臨無藥可醫之外,國內也沒有足夠感染科醫師來因應。
新冠篩選出抗藥性細菌!張上淳:疫情後不會立即趨緩
全球早發現疫情期間「抗藥性細菌」比例攀升,根據 CDC 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系統監測報告顯示,在台灣醫學中心對碳青黴烯類具抗藥性綠膿桿菌(CRPA)比率,相較前一年抗藥性增幅為 3.5%;區域醫院稍高,相較去年抗藥性增幅為 4.9 %。
其中抗碳青黴烯類克雷白氏肺炎桿菌(CRKP)成長幅度最高,區域醫院較前一年成長 19.9 %,也凸顯抗生素可能未合理使用。研究顯示,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只有 7-8% 患者、14% ICU 患者有繼發性細菌感染,但有高達 72% 患者接受廣效抗生素治療。
對此,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坦言:「疫情期間就有監測報告抗藥性細菌,在某些國家地區變得更為嚴重,一部分是感染病人因重症下普遍使用抗生素,這時就容易篩選出來抗藥性的細菌。」
具有抗藥性細菌不一定 100% 都能篩檢出來,張上淳最擔憂:「一但抗藥性細菌變多、變廣要恢復很難,即使接下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可是抗藥性細菌問題不會立即趨緩。」一旦感染抗藥性菌患者增多,未來衍伸各種問題,包括患者住院時間延長、預後差、死亡率提升、醫療成本提升、加重照護負擔。
抗藥性微生物趁勢崛起WHO提出警示
人類與細菌的戰爭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語重心長地表示:「民眾不清楚抗藥性的嚴重,今年 WHO 高峰會提出警示,抗藥性問題會是一個隱形的疫情,會回復到沒有抗生素的年代,若不好好處理 2050 年每年會有三萬人會死於抗藥性細菌,佔全人口死亡的五分之一。」
過往抗生素黃金時代長達六十年,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回想起:「昔日抗生素『藍波』之稱的碳青黴烯類素太好用了,以前任何問題就用藍波,雖然救了眼前的病人,但是那盤棋再也玩不下去。」如果有抗藥性細菌患者,平均 30 天後約有一半無法撐下來,明明是開刀患者卻死於敗血症、感染症。
後疫情時代公衛危機!缺醫師、缺新藥
國內許多權威級感染科醫師及早發現此問題,想解決卻力不從心,主要是面臨兩大問題點:缺乏新藥物、缺乏感染科醫師。
抗生素研發新藥的投資報酬率極低,導致願意投入此領域的專家並不多,近年來通過 FDA 審查核准的抗生素新藥僅有 3 個,不到國外市場的 3 成,同時也面臨抗生素藥價過低、市場過小、行政流程繁瑣國內很少引進新生素。
另外,最讓人憂心的是感染科醫師人數越來越少,每年報考專科醫師的人數遠低於屆齡退休的人數,三軍總醫院張峰義副院長說:「每年報考只有 20 人,十年前還有 46 人,現在人力缺口非常大。」
不再吸引新醫師投入,是因為感染科醫師做很多事情,但健保點值上收入很低,作感控、抗生素管理都是非健保支付項目,無法為醫院賺錢,做得好被認為理所當然,做不好會被罵,導致感染科醫師紛紛離開此領域。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不諱言:「當新冠肺炎抗藥性菌株會大氾濫,沒有人力可以足夠控制!」
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後工作忙爆,加重感染醫師荒,台灣對醫學中心要求每五百床位要有一個感染科醫師,事實上在韓國則是每一百床就要一位感染科醫師。同時也代表台灣感染科醫師被要求僅用六分之一人力,就要達到韓國同樣的抗生素管理結果。
提倡「抗生素整合照護計畫」及早準備
面對此困境,台灣兩大感染症醫學會提出「抗生素整合照護計畫」就是希望先能以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品質提升量表,導入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計畫,針對需使用管制性抗微生物製劑的重症患者像是敗血症等,進行完整的個人化感染管理,將醫師執行量表評估,納入作為健保支付項目。
面對細菌、病毒並非僅是患者與醫師的事,若抗生素沒有管治好是影響整個醫療體系及社會結構,民眾也該重視抗生素使用,永遠不知道下一波新興傳染病何時來,及早在感染症上部署,建構優質感染症防治防疫體系。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延伸閱讀
注意!抗生素跟這些食物一起吃,會產生嚴重副作用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3原則避免抗藥性出現
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三總王婷瑩藥師:用好用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