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慢慢變冷,氣喘患者也到了容易發病的季節,但許多患者雖然不舒服,卻因為害怕吸入型類固醇帶來的副作用而不願意使用,只在症狀出現的時候使用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抗乙醯膽鹼製劑,反而會因為支氣管一直反覆發炎,最後被迫要使用劑量比吸入型類固醇高50倍的口服類固醇,得不償失。
氣喘的藥有哪些
氣喘是一種慢性病,是呼吸道的慢性發炎,發炎的時候因為出現紅腫熱痛、還有黏液分泌的現象,讓呼吸不順,輕微可能只有咳嗽、胸悶,但嚴重起來可能造成呼吸停止、死亡。
所以一般的氣喘患者都要長期服用控制型的藥物,減少急性發作、呼吸困難或停止的機率,最常見的控制型藥物就是吸入型的類固醇,或是合併乙型支氣管擴張劑的吸入型類固醇。
另外,白三烯素拮抗劑也是常使用的藥物,但如果是使用Montelukast這個成分,有可能造成「想自殺」的副作用,或是出現焦慮、沮喪、幻覺、易怒、坐立不安、大腦功能失調、失眠、夢境異常、夢遊等問題。
而類固醇的體重增加、高血壓、面皰、胃潰瘍等副作用,也讓許多患者不願意服用,而且也怕出現上癮的情形,變成「一日類固醇、終生類固醇」,所以寧願只在症狀出現的時候噴一下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抗乙醯膽鹼製劑來緩解症狀。
少吃低劑量的類固醇,可能反而要被高劑量的類固醇綁住!
但其實氣喘患者使用的吸入型類固醇,劑量只有口服類固醇的1/50,而且直接吸入肺部、不用經過消化道跟血液循環,所以幾乎不會有像口服類固醇那樣的副作用產生。
如果氣喘患者沒有在3~6個月內規律服藥、控制住支氣管的發炎情況,讓氣管持續發炎下去,平時可能覺得還好,只是一旦碰到天氣變化或是過敏原,氣喘一下子急性發作,很快就會演變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而發生這種情形,醫師就會使用口服類固醇來控制住患者的病情。
而根據台灣氣喘諮詢協會資料顯示,1次口服療程所使用的類固醇劑量,大約等於使用4年吸入型類固醇的劑量,比起前段的3~6個月療程多了10次以上的藥量,想要避開類固醇的副作用、結果反而劑量更大。
雖然急救的用藥可以緩解症狀,但並沒有辦法治療發炎,所以患者會因為反覆的症狀發作,讓急性症狀越來越頻繁發生,等到症狀無法控制,可能就直接送急診了。所以不要為了避免類固醇的副作用,就擅自停藥。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