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小欣是早產雙胞胎的姐姐,出生時才1000公克,由於重度腦性麻痺,失去四肢的主控權,從小受制於輪椅,只能看著雙胞胎妹妹自由跑跳,看在父母眼裡滿是心疼。現在,她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暨評估系統,一步步跟著機器人學走路,從原本需要他人完全協助才能站立,如今已能自行站立。現在,她最大的心願,是在升上小三時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跨出第一步。
全臺約有16%兒童因腫瘤、精神疾患或神經系統疾患,需要透過復健協助他們健全發展。北醫引進了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暨評估系統,讓有復原潛力的孩子再次站起來。
小欣的收案醫師,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曾頌惠指出,神經具有可塑性,藉由高強度、高重複性且正確的練習,不斷改變與適應,使損傷的神經恢復功能,「原則上,所有步態不良的病患都適合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而以腦中風、脊髓損傷、腦外傷、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病患最常見。」
她的一小步,比別人都不容易
小欣是早產兒,更因為早產的關係,傷及了腦部,無法自己行走。曾頌惠回憶,第一次看到小欣時她才3歲,必須定期打肉毒桿菌,讓下肢的張力不要那麼大,「但是肉毒桿菌只是暫時的消除張力,因此在104年,我們決定為小欣動手術,永久改變下肢張力過大的問題。」
手術後,小欣開始使用北醫附醫的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暨評估系統,3年來逾百次的訓練,「小欣永遠都是笑嘻嘻的,失敗了就再一次,」小欣的堅持與努力感動了所有的大人們。現在,她從無法站立且完全需要他人協助轉位與站立,到如今能夠自行站立且僅需一人在旁陪同。
曾頌惠表示,現在小欣希望在小學三年級時能靠著自己的力量跨步前行,小欣也在現場開心的用力點頭附和。曾頌惠指出,按照目前的進步,小欣的願望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機器人訓練,「站起來」不只是夢想
曾頌惠介紹,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是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由外骨骼式機械腳、體重支持系統、跑步機與即時視覺回饋系統及擴增實境組成,「因此病患在上面走路時,每走一步系統都會反映要調整的部份,讓下一步走得更正確。」而且,因為系統前面設置了螢幕,對於小孩子來說,有螢幕互動,練習的動機就更大了。
對大多數病患來說,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一年,透過機器人步態訓練積極介入治療,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不過,對於不曾會正常走路的腦性麻痺兒童而言,訓練的時間可能要更持久;而且,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負擔連續的療程,期望未來這中系統得以更加普及,造福更多孩童。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