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做完健檢就沒事了,告訴你接下來該做些什麼

近年來,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愈來愈普及,目前政府也針對成人提供了多種免費的健檢項目,如四癌篩檢以及40歲以上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而且依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勞工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更有些民眾,願意自費安排高階的身體健康檢查。

健檢意識抬頭,部分原因是「預防醫學」的興起。所謂預防醫學,簡單的說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透過調整作息、積極改變不良習慣,讓身體維持健康,遠離疾病。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便指出,如果在疾病早期、甚至疾病未發生之時,針對個人需要,積極促進身體健康,相較於在發病後才給予治療,於社會及個人都可以省下更多的成本。

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進一步指出,除了早期發現疾病、進而治療之外,其實落實「健康管理」才是未來做健康檢查的必要原因。「以前都是叫做『健檢中心』,但現在都是『健康管理中心』,就知道其實單純的檢查已經沒辦法滿足需求了。」

健檢只是個起點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罹患疾病機率、防止疾病惡化。藉由健康檢查,能獲得重要的健康資訊,但真正能讓民眾更健康的,則是在取得這些資訊後,落實在生活中,達到改善身體健康的最終目標。

根據台南市營新醫院內科的公開文章統計,如果每一個人都充分掌握各種政府提供的健檢機會,到了70歲時,大約可接受數十次不同的健檢。但明明有這麼多機會接受健檢,林英欽卻說,成人健檢每年使用率只有20%,「雖然是免費的,但大多數人依然缺乏動力去做檢查。」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桃園長庚健診中心主任邱正堂說,「政府的檢查做完了,也沒有解釋,也沒有後續安排,等於『做完也不知道下一步』,那有做沒做是一樣的,何必花這個時間?」由此可知,大多數接受健檢的人,並無法有效運用健檢的資料,來維護身體的健康。

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郁涵便指出,許多人收到檢查結果後並未進行後續追蹤,或是因爲不了解健檢報告的意義,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甚為可惜。

健檢後第一步:把聽報告當回事

有些人花了大錢、特地撥出時間做檢查,收到報告後,卻不曾仔細閱讀報告內容,或是對於醫師建議的追蹤時間和注意事項置之不理。「這些人甚至以為自己做過健康檢查,就輕忽身體出現的症狀,回家後把健檢報告擺在書架上長灰塵,如此反而失去了健康檢查的意義,」邱瀚模提到。

林英欽也提到,有很多人忙於工作,該做檢查的時候遲遲不來,做完檢查就好像「完成某個任務、有了交代」,即便發現了問題、健管師奪命連環扣,也不願意回來聽報告、更不用說是回診了。

台北榮總健檢中心主任林幸榮表示,做完健檢後,瞭解自己的狀況以及追蹤身體狀況,是跟做檢查一樣重要的事情。因此,北榮健檢中心的健檢報告是檢查當天的下午就可以看到初步結果,目的也是為了讓客戶第一時間掌握身體資訊,並由專業護理人員提供相關建議。

台大健檢中心副經理楊淑婷也提到,「除非是住太遠、出國等無法克服等問題,否則健檢報告還是回診當面聽醫生解說會比較清楚。」因為雖然健檢報告都會將超出正常範圍的指標備註成紅色,提醒客戶注意,但還是需要經由專業、全面的判讀,才能夠確定這個紅字究竟嚴重程度為何。

陳郁涵提醒,檢查正常不代表完全健康,檢查部分異常也不表示一定有疾病,「還需要搭配臨床症狀和個人危險因子,並不是完全只看數值來認定是否健康。」而這一方面的判讀,便需要由專業人員來負責,若是只有乾巴巴的紅字/藍字,而少了聽報告時醫生的解說,許多客戶其實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況依舊一知半解。

健檢後第二步:有病治療
我們時不時便能聽到一些像這樣的例子-健康檢查後,某個人意外發現自己得了「沈默」的疾病,幸虧健檢發現的即時,在無可挽回前,有驚無險的救下了病人。

桃園長庚健診中心醫師林育聖便舉例,「其實檢查有時候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像曾經有對顧客,是先生有菸癮,太太為了讓他接受檢查,陪著他一起來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反而發現太太有肺癌。」

其實,這些幸運人士的幸運並不是偶然,他們大多是有良好的預防醫學觀念,知道定期體檢的重要性,並且在健檢後,積極瞭解身體情況,配合轉診、治療,因此才實現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目前,幾乎所有的醫院健檢中心,都會協助需要轉診追蹤的病人在自家醫院掛號看診,如此便可以省去重複檢查的麻煩;就算是沒有醫院部門的專業健檢中心,通常也會有配合的醫院,客戶所需要做的,便是順從醫囑積極治療。

邱瀚模指出,健檢的疾病目標以慢性病為主。既然是慢性病,進程並不會太快,只要別保持逃避心態,按部就班治療,健檢出來的疾病大多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

健檢後第三步:無病強身

邱瀚模表示,健檢很重要的兩個個功能,一個是在做疾病篩檢,另外就是健康促進。而健康促進的方法,其實就是兩個原則-管住嘴(吃得健康)、邁開腿(運動)。

「舉例來說,如果檢測你血糖偏高,但還沒到糖尿病的程度,也還沒造成其他器官的影響。現在你知道這個問題了,就會比較注意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的改變,這就是我們在公共衛生上講的『促進預防』,也是我們在健檢後要做的事情。」

因此,檢查結束後,健檢中心通常都會針對每個人的狀況,給出一些在飲食、運動方面的建議。像是桃園長庚的健檢中心,便有營養師對客戶提出飲食指導意見。

桃園長庚健診中心營養師陳昕玫說,通常跟客戶說「應該要怎麼吃、要不吃什麼」,客戶都會覺得很難,因為違反他的習慣。所以比起直接傳遞的衛教文,面對面坐下來談,詢問客戶平時的飲食習慣,更能夠從中規劃出「做得到」的菜單。

「像有些人不喜歡喝牛奶,認為豆漿的鈣含量也很高,但其實豆漿鈣含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足夠,可是喜歡豆漿的人,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吃些豆干、板豆腐等比較硬質的豆類製品,鈣含量也不錯。」

而發展「預防醫學」歷史悠久的臺安,則是更強調了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把健康帶進大家日常的生活,臺安在醫院設立了一個健身房,希望善盡醫院促進健康的指責,帶動小巨蛋這一帶上班族的運動習慣。

另外,還推出了「新起點健康樂活」的課程,內容包括生活計畫、體重管理、戒菸等項目,就是希望讓健檢完的「亞健康族群」,透過積極作為,提升為「健康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預防」

有些疾病,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和評估,才能確定診斷。「例如常見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經常要持續監測,才能確認是否需要開始用藥治療,」陳郁涵強調。健檢後,人們對於健康的關注應該是持續的,健檢可以說只是一個起點。

陳郁涵表示,以前總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隨著醫療的進步,現在我們更要說「早期發現、早期預防」。重要的是,對於健檢報告中建議事項,要保持著積極的心態,持續追蹤或治療,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健檢的功用。

延伸閱讀:

大型醫院跨足健檢市場,到底打的是什麼算盤?

慢性病成疾病主流  讓家醫科醫師告訴你為什麼要做「健康檢查」

健檢真的有用耶!讓你可以及時搶救健康人生

超級比一比,你所不知道的健檢中心王牌秘密武器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