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上個月某天起床的時候發現大腿上多了一塊瘀青,他按了按卻不會痛,想說可能是睡覺的時候撞到牆壁也不是很在意,過了幾天也就消了。但最近他發現身上又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瘀青,不但數量變多,而且還很癢,像是起疹子一樣,他去看了皮膚科,才知道可能是藥物過敏。
藥物過敏竟然長得像瘀青?
很多老人家服用阿斯匹靈等抗凝血劑的時候,身上可能會出現一些瘀青,是因為血液無法凝結,導致血管破裂、形成皮下出血造成瘀青;但這類的瘀青真的是「出血」造成,會有疼痛感,有些長得像瘀青的斑塊卻是過敏疹子的一種,按下去也不會痛,卻因為「長相」而被忽略。
這種長得像瘀青的過敏,叫做「固定型藥物疹」,第一次的時候不會出現大家熟知的、一粒粒的紅疹,而是在身體上出現圓形、橢圓形的暗紅色、紫色斑塊,可能會發癢;隔幾天可能會自己消失,但留下黑黑的色素沈澱,像是曬黑一樣。
藥物過敏除了當下的腫脹、刺痛、瘙癢、起紅疹甚至休克之外,還有些過敏是「隔一段時間才出現」,稱為「延遲性藥物過敏反應」。像是HEHO君之前介紹過的《吃消炎藥一個月後全身脫皮⋯史蒂芬強森症候群讓人痛到想死》,就是其中最可怕、致死率最高的過敏反應。
固定型藥物疹也是「隔一段時間」才出現,因為引起過敏的藥物太常見,出現的過敏又是瘀青,根本無法聯想在一起。比如說上班族習慣在頭痛的時候吃一顆止痛藥,隔幾天身上出現瘀青,連皮膚科醫師都不見得能馬上診斷,能聯想到,除非已經有類似的經驗。
固定型藥疹會怎麼樣嗎?
第一次的過敏反應可能還可以讓身體代謝掉,但如果再吃到會過敏的藥物,這時除了癢之外,還會刺痛、甚至出現小水泡、潰瘍,表示過敏反應越來越嚴重;這些過敏的「瘀青疹子」會出現在手腳、嘴唇、生殖器上,因為手腳的數量最多,很容易被誤認為普通瘀青。
會誘發固定型藥疹的藥物有用來治療細菌感染,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磺胺類藥物,還有四環素類抗生素,是一種很常用的廣效型抗生素;當然,最常見的還是非類固醇的止痛消炎藥(NSAID),阿斯匹靈、布洛芬、服他寧,或是痠痛貼布等。
固定型藥疹似乎讓人覺得「反正不吃藥,幾天就會消了」,但如果沒有將會過敏的藥物登記下來,之後繼續吃,等到身體免疫反應累積過多,下次劑量變高,或是從口服改針劑、吸收速度變快,可能就會引發休克反應,所以固定型藥疹應該要當成「警訊」,避免再使用同樣的藥物,才不會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