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波冷氣團報到,北台灣很有感,氣溫陡坡式下降 12 度,天氣極速變冷除了心血管疾病以外,不少民眾本身頭痛、頭暈狀況都加劇,神經內科醫師提醒:「當天氣比較冷血管狀況不穩定,出現所謂的血管性頭暈,要小心其實極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誘發頭痛因子眾多!光靠吃成藥止痛無效
經常性偏頭痛患者,天氣一變冷發作頻率增加外,疼痛感也更為嚴重,主要是因為天氣變冷,使人體內的血管快速收縮、擴張,因而刺激血管上的疼痛神經,就容易引發頭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表示:「確實當天氣一變冷,頭痛、頭暈、中風的患者會變得多,需要鑑別診斷到底引起的原因是什麼。」
李薰華進一步解釋:「通常常有頭痛困擾的人,都會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點容易會頭痛,雖然大多數頭痛都是良性原發性頭痛,代表患者本身沒有潛在疾病,不是因腫瘤、中風等原因造成,壞處也是不容易診斷,主要是身體、環境、基因的交互作用下產生。」
多數民眾在劇烈天氣變化下出現頭痛,都習慣買成藥來緩解不適,但李薰華提醒:「不同頭痛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仍建議到神經內科進行檢查,比如說『偏頭痛』就有專門用藥、良性原發性頭痛也有專門用藥,這與一般止痛藥是不一樣,許多成藥並不能對症下藥。」
另外,現代人除了壓力過大也過度使用手機, 長時間低頭使用 3C 產品,除了天氣變化造成的頭痛外,也有非常多頸椎肌肉不太穩定造成的「頸源性頭痛」,主要是因為頸部肌肉緊繃、發炎時所造成的疼痛會傳導致頭部,都還是得經醫師鑑別診斷。
10-20% 頭暈竟是中風前兆
上述狀況都能藉由及早的治療獲得良好的改善,但若在天氣急速變化的時候,其實醫師們最的擔心這些頭痛、頭暈的背後,極有可能是危害較大的腦中風前兆,當腦幹或是前庭神經組織的缺血,也會引起暈眩,頭暈、頭痛也有可能是中風前的表現。
李薰華強調:「其實在 10-20% 頭暈的患者中都是跟中風有關係,當懷疑已經是中風前兆,緊急做頸動脈超音波確定血管狀況,給予預防性的藥物避免阻塞。」
但民眾也不用過於恐慌,並非常頭痛就代表中風風險提高,根據《2022 台灣頭痛學會民眾衛教手冊》提到,國內進行中風研究,以 20-29 歲的年輕偏頭痛病人為例,比起無偏頭痛的健康族群,中風風險也只是從十萬分之六提高到十萬分之十六,雖然相對風險提高 2.7 倍,但絕對風險其實增加有限。
季節交替做好三大預防頭痛措施
只是本身長期有頭痛的人,就要更加自我警覺,對冷熱敏感、在季節交替的時候,頭痛會加劇,有以下預防頭痛 3 方法:
- 做好保暖:宜多注意保暖,可以戴帽子、包頭巾來保護頭部。
- 避免頭部吹到風:敏感的病人應避免頭部吹風、坐位不要坐在風口,洗完澡沒有馬上吹頭髮,或洗完澡直接吹冷氣都不好,主要是頭皮還是有很多接受器,頭如果溼答答的話,體質較敏感的人吹到風就容易頭痛。
- 規律作息、規律運動:睡眠時間固定,每天上床的時間都不要差太多,且最好睡滿 8 小時,並多補充水分,也可以降低頭痛的機率。
延伸閱讀
整理包 / 我到底是哪裡在痛?頭痛有許多種,一次了解從部位看病因及舒緩方式
台灣 150 萬人有偏頭痛!可能引發大腦退化風險,頭痛學會公布全台「頭痛看診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