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總將電玩、電腦或手機遊戲和網路成癮掛勾,因此長輩總不樂見孩子太長時間接觸網路遊戲。不過有一項德國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透過玩 3D 電玩遊戲,竟然成功減緩其症狀與改善認知功能。為什麼遊戲能改善憂鬱症?精神科醫師分析 3 原因。
由於重度憂鬱症的患者,經常出現情緒、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因此尋找出能夠成功改善他們症狀的方法相當重要。近期發表於跨學科精神疾病期刊《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德國研究指出,「玩電玩遊戲《超級瑪利歐奧德賽》(Super Mario Odysse)也對改善憂鬱症狀帶來顯著效益。」
超級瑪利歐為憂鬱症患者帶來 3 大改變
研究共收案 46 名重度憂鬱患者,年齡平均為 40.7 歲,整體介於 23 至 55 歲之間。團隊先將這群人分成 3 組,14 人以電玩遊戲治療、16 人透過訓練認知的程式 CogPack 治療、剩下 16 人則以最常規的方式,像是心理、藥物或行為治療,結果發現經過 6 周遊戲治療後,患者有 3 個改變。
- 改變一:憂鬱症狀發作比例從 100% 降低至 53%。
- 改變二:對於認知訓練治療的動機更高。
- 改變三:視覺空間記憶能力顯著進步。
研究團隊指出,在研究開始前,已確認 14 未受試者過去都沒有玩過超級瑪利歐,也沒有常玩遊戲的習慣。而研究過程發現,患者在玩《超級瑪利歐奧德賽》時,會去盡力記住地圖中看得到的物體、建築物,以及它們相對應的位置,進而影響他們在視覺空間記憶能力。
電動為什麼能改善憂鬱?醫分析 3 點
然而,過去談到網路遊戲,普遍認為會導致成癮,並與憂鬱症互相影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解釋,憂鬱症患者開始接觸遊戲後,可能發現遊戲能逃避現實壓力,而越來越上癮,也許在過程中,不斷地在虛擬與現實中拉扯,最後又加重憂鬱症狀和成癮程度。
但在研究結果中,電玩遊戲不僅改善了憂鬱症,甚至也促進患者本身的記憶能力。兩者關聯為何?李宛臻分析 3 個原因。
原因一:遊戲能促進能力發展
李宛臻認為,「撇除是電玩,遊戲本身就是促進人類發展的行為之一。」像是學齡前的孩子透過玩的過程,本就會慢慢發展各項能力。現在科技進步,有許多研究都有證實可借助科技輔助改善及訓練注意力或情緒等問題。
原因二:遊戲成就感能增加治療動機
至於為何能促進治療動機,李宛臻表示,遊戲本身就是能帶給人成就感的事,當患者在憂鬱發作時,會沒有做事的動機,什麼都不想做,呈現懶洋洋的樣子。但藉由遊戲,滿足了患者的成就感,與產生追求結果的想法,對於遊戲治療的動機也自然提升。
原因三:電動遊戲能培養視覺、空間與記憶力
而研究也發現患者的視覺、空間與記憶亦有大幅改善。李宛臻提到,患者在憂鬱狀態時,不太能集中注意力、反應力變慢,過去研究曾證實,此時期會影響視覺、空間記憶的能力。而 3D 電玩遊戲需要妥善運用相關技能,來辨認空間、掌握地圖。想手眼協調、把遊戲玩得好並不容易,長期接觸遊戲,上述能力自然會有進步。
能否廣泛用在憂鬱症治療上?醫師這樣看
只是能不能將遊戲治療運用在實務上,李宛臻認為,最重要的是患者有沒有「自制力」。以研究來說,受試者都已經是成年人,可推估前額葉的發展足夠承受,相對較不易失控,玩遊戲能有節制;但如果今天是讓兒童或青少年進行遊戲治療,就須確保親子之間必須對遊戲有共識和默契,能好好對遊戲設下界線,避免成癮。
對於憂鬱症患者,重點其實並不在需不需要遊戲治療,李宛臻強調,「能幫患者找尋自己熱愛和有興趣的事才最重要。」同時,也不用將遊戲視為敵人,假如子女或伴侶的確透過遊戲能適當紓壓和獲得成就感,又不會太超過,就可以讓他們在適當的頻率下接觸與玩樂。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