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來一杯咖啡,對許多上班族來說,才能開啟一天的腦力,但咖啡對有些人來說是引發全身癢的過敏原。一名上班族因蕁麻疹發作,多次就醫仍未改善,在醫師協助用藥及追蹤後,才找出過敏源竟是咖啡。收治該名病患的嘉義慈濟診所風濕免疫科醫師吳政翰表示,病患找到過敏原,戒除咖啡後,病情有了顯著改善。
該名病患自述偶有蕁麻疹症狀,但去年確診COVID-19後,蕁麻疹發作更頻繁,每次發作時除了身上出現疹子外,更是奇癢無比,讓她十分困擾,多次就醫也未能改善。根據吳政翰2022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約7成的蕁麻疹病人能透過飲食治療得到改善。他強調,雖然主流醫學文獻常表示蕁麻疹無法治癒,只能依賴藥物控制,但飲食調整實際上對許多病人都有幫助。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常被稱作「風疹塊」,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因為身體接觸到某一種或多種之過敏原(包括食入、吸入、皮膚接觸、注射進入 等),引起皮膚內小血管急速擴張,而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通常24小時內會自行消退,但經常會反覆發生。大多數為急性發作,在數天後會自動康復,一旦反覆 發作超過 6 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的症狀會在6週內消失;慢性蕁麻疹的症狀會持續6週以上,慢性蕁麻疹又可分為:慢性自體性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自體免疫性蕁麻疹、皮膚劃紋症,主要是依發生的原因及表現症狀作區分。急性發病後,若未找到過敏原,而症狀又反覆發 生,有可能逐漸轉為慢性。吳政翰強調,誘發蕁麻疹的原因相當多,溫度變化、運動、陽光、動物毛屑、香水以及荷爾蒙變化、感染、藥物、飲食等都有可能過敏原。
食物過敏與蕁麻疹有何不同?
吳政翰強調,很多蕁麻疹病人不是一開始就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是在人到中年後的某一個時間,突然發現某種東西不能吃,目前學理上還不能完全說明此現象,不過根據他的臨床經驗推斷,可能是病人本身雖有過敏體質,但一開始吃進去的有害物質可以被體內的消化酵素消化掉,而當消化酵素被耗盡之後,症狀就會開始出現,此時不妨試著暫時性地避開特定食物,至少半年左右,讓身體充分恢復能量,或許是一種解決之道。
飲食引起的蕁麻疹與一般食物過敏不同,這些食物被稱為假性過敏原,難以透過減敏療法改善,且血液檢查可能無法檢測出來。由於大部分的病人不想只是盲目吃藥控制,而是想要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他建議,如果病情輕微,病人可以自行追蹤飲食反應,找出過敏原,經由飲食調整改善。若病情複雜,或一直找不到原因,則可尋求醫師協助。
此外,他提醒民眾,蕁麻疹發作時勿過度搔抓,可藉由沖冷水、拍打、薄荷涼感藥膏轉移注意力,以免因抓癢造成外傷,甚至引發感染。
文/邱玉珍、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