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ICU 名醫解析可能致命 3 毒素,米酵菌酸可能性大增!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讓全台陷入恐懼中!只是吃頓飯就喪命的 66 歲個案,使用葉克膜、三線升壓劑、血液透析,鉀離子濃度仍持續攀升,更突然惡化成猛爆性肝腎衰竭,3 天內就死亡。讓人不禁思索到底有那些細菌毒素如此致命?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是細菌還毒素?

ICU 名醫陳志金於臉書上推測,造成食物中毒的元兇有 2 種,一是細菌、二是毒素。但此案件恐怕非食物中毒常見的細菌,如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等。

陳志金表示,如果是這些常見的致病菌,收治個案的醫院要培養出來並不困難,即使沒有成功培養,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一定都能治療,而非投入各種療方式,仍無法挽救生命。

而最容易造成腸胃道症狀的諾羅病毒,也不難診斷,因此也可排除。陳志金說:「依據家屬表示,爸爸吃完就有症狀來看,基本上也可以排除微生物感染,因為微生物進入體內、增生,到出現症狀,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而會不會是其他專家猜測的「炒飯症候群」呢?陳志金指出,造成炒飯症候群的「仙人掌桿菌毒素」,並不常造成猛爆性肝腎衰竭,就報導中的個案病情進展來看,基本上可排除炒飯症候群。

也可排除「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可能性。他說:「因為沒有患者出現眼皮、肢體、呼吸無力等典型症狀。而猛爆性肝腎衰竭、血壓降低等,也不是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症狀。因此,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米酵菌酸」(邦克列酸)中毒可能性大增。

單就症狀看,米酵菌酸中毒疑慮大增

陳志金強調,雖然致病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又稱霍爾德氏菌)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但是因為高溫快炒把細菌殺死了,只會殘留耐高溫的毒素沒有被破壞。所以,醫院可能沒辦法培養出細菌,要靠驗毒素來證實。

過往,國外已有多起米酵菌酸中毒報導,都與粿條、河粉製作有關。根據中國統計,2010〜2020 年間,中國國家食源爆發監測系統共報告 19 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導致 146 人發病、139 人死亡、43 人死亡,病例致死率為 29.5%。

除了粿條、河粉等米食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外,中國也曾發生食用發泡過久的黑木耳後中毒險死事件。發現發泡黑木耳未能好好保存,滋生「椰毒假單胞菌」,進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不只木耳,蕈菇類、穀物發酵等都可能產生。

從文獻中學科學,米酵菌酸產生 4 元素

其實國人吃河粉、粿仔已久,為什麼現在才有「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中毒事件的發生呢?陳志金表示,從文獻中看出,是否會出現中毒事件,必須要 4 個因素都具備才會發生。

細菌

陳志金說,唐菖蒲伯克氏菌是比較罕見的細菌,在印尼、非洲、中國等國比較常見,是不是因為食物進口,才出現在台灣,再污染到食物?BA 濃度與 BG 污染呈正相關 (r = 0.707,P < 0.05)

溫度

適合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長的溫度是介於攝氏 22 到 33 度,且酸鹼值中性的環境。低溫 4°C 和-18°C 會抑制了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生長和米酵菌酸的產生,而較高的儲存溫度 26°C 至 32°C 則促進唐菖蒲伯克氏菌繁殖,增加米酵菌酸產生。

大豆油

陳志金指出,含有 4% 大豆油的濕米粉,其所含的米酵菌酸濃度比不含大豆油的高 5.74 倍。

澱粉比例

濕米粉的米酵菌酸濃度是 100% 玉米澱粉樣品的 2.92 倍。因此,文獻建議,減少食用油的使用,增加食用澱粉的用量,可以降低濕米粉在生產中出現米酵菌酸中毒風險。

陳志金表示,像是其他毒素,例如,菇類毒素的死帽蕈(Death Cap Mushroom)、毒鵝膏(Amanita phalloides),不過,發病症狀並不相同。而眾所討論的人為下毒,雖然仍無法完全排除,但是順序是排比較後面。

他進一步解釋,要判定是人為下毒,要考慮的層面又更多了,例如,過去所發生的千面人事件中的「氰化物」,不過,惡化速度要更快才是。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志金
參考資料:
1.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Growth, bongkrekic acid production, and potential risks of food contamination in wet rice noodles and vermicelli
2.Icu醫生陳志金

文 / 黃慧玫、圖 / 孫沛群

延伸閱讀: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台大急診教授提醒:米酵菌酸難察覺 1.5 毫克就致命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 可能元凶「米酵菌酸」是什麼、中毒症狀、危險食物、如何預防一次看